近日,步入泰州市海陵區罡楊鎮西馮村家庭農場,一臺無人駕駛的插秧機特別引人注目。隨著“突突突”聲響,插秧機在水田里來回行走,一棵棵嫩綠的秧苗被均勻栽下。“我們應用了無人駕駛系統,提前規劃好線路,插秧機就能自己開。”農場主趙永菁介紹道,他點擊了一下操作系統屏幕上的“自動駕駛”,插秧機就自顧著行駛起來,插秧過程絲毫無誤,方向也沒有跑偏。
這是泰州市海陵區近年來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的縮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近年來,海陵區切實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引領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引領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端上綻放“花經濟”
在海陵區紅旗街道,走進蘇中園藝自主研發的“61069”型智能溫室大棚,熱帶雨林的紅掌在海陵生根發芽,無論室外天氣多么惡劣,室內始終溫暖如春,置身紅色花海中有一種別樣的浪漫。
作為亞洲單體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溫室大棚示范應用基地,這里“黑科技”滿滿。不僅擁有全面集成最先進現代農業裝備、生態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還配備了全場景分布式5G智慧數字農業集成應用,為農業發展插上了“智慧翅膀”。
“智慧”農業,實現了高產高質。智能大棚采用反滲透處理技術灌溉,將水中雜質去除后,被灌溉的特色花卉不僅遠離病蟲害,而且株型更好、花色更艷,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據了解,自從2020年蘇中園藝新建21萬平方米現代園藝產業園后,年產量從最初的30余萬盆提升到250萬盆,2年時間產能翻了8倍。目前,該公司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紅掌供應商之一,銷量份額在華東地區市場占比50%,全國占比7%。
方艙里撐開“致富傘”
在海陵區蘇陳鎮,來到周埭村的共享微菇廠,遠遠就能看到標有“數智種植方艙”字樣的方艙群。13個方艙整齊排列,分為兩層,其仿冷庫結構既減少材料消耗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
每個方艙內部裝備了先進的控制系統,可以模仿各種菌菇在自然界中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形成一個智能化的小型生態系統。霧氣騰騰的艙室里,淡淡的泥土氣息撲鼻而來,一袋袋菌菇在模擬自然環境條件下靜靜地抽絲發育……“這里的燈光、濕度、還有溫度都是模擬的秦嶺的環境,有利于這些菌種的快速生長。”技術人員冮洪福介紹,“一年四季都出菇,它們不再受到土地和天氣的限制,每個批次的菌菇也都能達到最佳的品質和穩定的產量。”
入駐周埭村的共享微菇廠自運營以來,正在加班加點加強珍稀品種的中試,為后期大規模種植及推廣做好準備。目前,共享微菇廠上馬的鮮菇枕式包裝流水線每天能包裝1萬盒以上,這些新鮮的菌菇將按訂單通過冷鏈銷往江浙滬及湖南等全國各地市場,除了采收用工增加村民收入,每年可以給村集體帶來4萬元以上穩定收益。
新聯盟結出“共富果”
來到海陵區蝴蝶蘭種植基地,走進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20多名村民正在花叢間忙碌著。“我們通過專業培訓,將‘菜農’培養為‘花農’,讓當地村民掌握花卉種植的基本技術,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多個在家門口就業的崗位。”基地創始人張瑩笑著介紹。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得益于“新農人聯盟”提供的豐厚資源優勢。近年來,海陵區充分發揮統戰工作匯聚力量,凝聚資源的優勢,把深化農村產業集聚同統戰工作有效結合,積極打造“新農人聯盟”特色品牌項目,推動本土“新農人”“新農企”走“統一規劃、扎堆抱團、優勢互補、共享共贏”集聚發展之路,推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讓鄉村振興之路“添景”又“添金”。特別是今年以來,海陵區匯集資源力量,在“新農人聯盟”的基礎上深化建設“新農同心驛站”。立足農業發展實際,整合多方資源,配齊配強黨建、農業、文化、科技等立體化要素,圍繞“新農人”開展農學大講堂、農技技能培訓、農業政策宣講、農產品電商直播“四位一體”的綜合服務陣地。不僅為“新農人”提供日常便利,還為新農人提供招聘信息、創業指導、政策解答、幫扶救助等服務,進一步引導社會各界了解、關愛、幫助新農人的發展,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數字育種、智慧農機、智慧農場等數字化生產模式遍地開花……廣袤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場景精彩呈現;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鄉村振興帶去澎湃動能。接下來,海陵區還將多措并舉強化數字賦能,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繼續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把農業全產業鏈描繪得更加粗壯結實,讓鄉村振興有“智”又有“質”,以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全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