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江蘇蘇州:一個兵·一座橋·一面旗幟

跨越千里來牽手,格桑花紅30年。

根據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部署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1994年起,蘇州對口支援拉薩市林周縣,“組團式”交往交流交融。近期,記者由東到西穿越4000公里,來到西藏,登上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的念青唐古拉山南側,追尋10批蘇州援藏干部30年來的印記。

江南雪域兩地情,蘇州林周一家親。

見證并續寫著這場“接力賽”,第10批蘇州援藏工作組組長、拉薩市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肖軍感慨地說:“3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蘇州援藏干部,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在林周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林周的點滴變化都體現了蘇州援藏干部辛勤勞動。”

像一個兵那樣去沖鋒拼搏

——缺氧不缺精神,奉獻蘇州力量

30年來,蘇州先后選派156位干部人才進藏工作,其中包括援藏干部39人、援藏醫生79人、供電專技人員24人、其他專技人員14人。肖軍說:“他們在雪域高原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真正地做到應林周所想、盡蘇州所能,竭盡全力、無私無怨地奉獻在這片雪域高原,印證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來自蘇州的援藏人員是“一個兵”,一個扎根高原的兵。


News-item-image20240828092245


目前就職于林周縣人民醫院的五位援藏醫生,于去年12月從蘇州奔赴西藏。“剛來林周的4天,我們5個人都在賓館里躺著,行李箱都拉不動,晚上頭疼得睡不著覺。”余玲是援藏醫療隊的醫生,目前擔任婦產科主任。她介紹,這里的醫療水平還比較落后,很多在內地普通的小手術,這里的醫生都做不了,需要援藏醫療隊手把手帶著操作。

從在蘇州市立醫院時的團隊作戰,到在林周的“獨挑大梁”,余玲成了當地居民口中的“專家”,那個“能救命的人”。“我們本來要去拉薩生產的,聽說縣里有蘇州專家來了,我們就選擇來縣醫院。”藏族產婦次仁落日患有嚴重的盆腔粘連,5天前余玲剛為她做完剖宮產手術。

這個手術并不復雜,但是對余玲來說最難的是當地沒有血庫,手術就更需要慎重。“今年5月,有一個產婦是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這種情況在蘇州,我們是需要內科會診的,但這里缺乏內科的力量,按照以往的情況病人需要被轉移到拉薩。但這次我們評估了病人情況,較為平穩,分娩過程中進行嚴密監測,最終母女平安。這種情況的產婦在林周完成分娩還是首例。”余玲說。

醫生余玲及同事只是蘇州援藏干部人才的縮影,林周縣的角角落落都有他們作為“一個兵”的印記。林周縣唐古鄉黨委副書記土多格列說:“我跟兩屆的蘇州援藏干部一起共事過。他們能夠克服高原環境,親力親為,作風踏實肯干,了不起!”2018年以來,唐古鄉陸續開展了三個村的亮化、硬化、給排水工程,蘇州給予988萬元資金支持,幫助唐古鄉開展旅游基礎設施改造,目前一期旅游小鎮已經建成。

像一座橋那樣去連接互通

——蘇州經驗直達林周,兩地人才交流互通

援藏干部人才搭起了高原與內地交往交流的“一座橋”。一方面是援藏干部將蘇州經驗帶去高原,另一方面林周當地的干部、教師、學生等也來蘇州交流學習。當蘇州理念與當地現狀緊密結合,符合林周特色的發展路徑就越來越清晰。

“作為援藏干部,我們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搭建好兩地相互交流、交融、交往的平臺和紐帶,把蘇州更多的智慧移植到林周,把蘇州更多的人才留在林周,把蘇州更多的經驗復制到林周,為林周的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肖軍說。


News-item-image20240828092312


林周縣蘇州小學就是這樣一個紐帶。它是蘇州第一個援藏項目,見證了蘇州援藏的30年,也牢牢凝結起兩地教育方面的深厚情誼。1998年蘇州小學竣工啟用,如今已經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小學,在校人數超1500人,2024年有14名學生通過考試選拔進入內地西藏班,入選人數在拉薩市各縣區小學中排名第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我們的老師去蘇州學習交流,請蘇州的老師來我們這里培訓教學。”林周縣蘇州小學校長次仁扎西告訴記者。每年,蘇州小學的老師會去蘇州跟崗學習,學生也會來蘇州參加冬、夏令營,增長學識,開拓眼界,結識蘇州朋友。次仁扎西介紹:“原先,我們在興趣課程教學等方面是比較薄弱的,我們的老師去蘇州參觀學習后,將蘇州的相關經驗運用到林周的教學當中。例如,受蘇州同行做法的啟發,我們將傳統文化融入興趣課程中,開設了六弦琴校本課程,課程每年最多招38人,年年爆滿。”

“走出去,請進來”之外,蘇州林周的情誼之橋也離不開“網絡一線牽”。林周縣蘇州小學、邊角林鄉中心小學和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結對子”,不定期開展線上教學培訓與交流。林周縣人民醫院搭建起了遠程CT系統,一年半以來服務了1500多例林周縣患者。“有了5G遠程系統之后,我們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隨時請教蘇州的專家,方便得很。” 林周縣人民醫院放射科醫師旦增格桑說。林周的醫生缺乏閱讀CT片子的能力,除了捐建設備,蘇州還“授人以漁”。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程家樂介紹,蘇州市立醫院有經驗的主任幫助林周縣人民醫院遠程解讀CT片子,給當地醫生講解技巧,讓他們全面掌握CT閱片。此外,去年12月蘇州市立醫院影像科主治醫師王可天也跟隨第17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來到林周,“既服務了老百姓,又提高了林周醫生的CT診斷水平。”程家樂說。

像一面旗幟那樣高高飄揚

——援藏干部是榜樣,在藏干部是力量

在土多格列看來,是一批一批援藏干部接力干,唐古鄉鄉親們的生活質量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西藏鼎拓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林周農場)負責人辛寶東眼中,林周農場的項目落地,是援藏干部熬白了頭換來的。“援藏干部的支持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在藏干部要從本地特色考慮,在運營方面加把勁進一步去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實現鄉村振興。”辛寶東說。


News-item-image20240828092428


實際上,在雪域高原上,援藏干部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他們為這里帶來的是不怕吃苦、辛勤奉獻的精神,是從蘇州發展中總結來的經驗,是兩地相互交流的橋梁。2018年林周實現脫貧摘帽,離不開在藏干部的支持奉獻,援藏干部是一面旗幟,一面引領林周向前的紅旗。

“蘇州是沒有牦牛養殖經驗的,我們能帶來的是思維模式,主要還是要靠當地有經驗的干部。”在格桑塘牦牛產業園,第10批援藏干部、林周縣凈土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汝弘說。林周縣作為拉薩市牧業大縣,牧業養殖基礎牢固,該項目于2018年啟動建設,總投資1.5億元,形成了草、牛、肉、奶一體化的產業鏈,目前有3500多頭牦牛和近400頭奶牛。呂汝弘和當地養殖人員一起去青海、甘肅學習了三四次,又和格桑塘執行董事索朗平措一起研究牦牛養殖銷售新模式。“我們現在將牛肉加工成牛肉干等即食零食,更符合內地消費者的口味,也通過援藏資源優先銷往蘇州,通過‘工會+市場’的模式拓展內地生鮮市場,積極參加相關展會,把林周的牛肉銷到更多的地方去。”呂汝弘說。


News-item-image20240828092212


牦牛從牛犢到出欄、奶牛從引進到產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的是當地牧民、養殖技術人員、獸醫等的通力合作。“之前牧民養牦牛需要耗時七八年,我們現在采用‘擴繁場+育肥場’的模式,將牦牛的生長周期縮短至四五年。”格桑塘牦牛產業園技術人員旦增塔杰表示,飼料配比有講究,牦牛生病要對策,更不容易的是會“高反”的奶牛。為提高牛奶產量,產業園引進荷斯坦奶牛,起初來自內地的奶牛不適應缺氧環境,死亡率達到了30%至40%。“后來,我們通過本地牛和荷斯坦奶牛雜交育種的方式,實現死亡率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牛奶產量也從原來的每天每頭牛13公斤提升到了20多公斤。”格桑塘現代農牧業產業示范園養殖場場長楊紅軍說。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