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到,這高原之上的大山大河,會跨越八千里,和姑蘇城內的小橋流水緊緊聯系在一起。
30年前,蘇州干部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奔赴林周縣支援西藏建設。他們以3年為一個周期,截至目前,已有10批共39人“輪番接力”,再加上百余名醫療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大家共同在世界屋脊上建起“蘇州城”,讓林周成為廣受美譽的“雪域天堂”。
雪域高原有座“蘇州城”
“今年小升初考試,綜合成績在拉薩各縣區中預估第一名!”近日,林周縣蘇州小學校長次仁扎西給記者電話報喜。前段時間,記者在該校采訪,看到宣傳欄里的“成績單”展示著學校的“硬實力”——每年有10多名同學考上內地的“西藏班”,錄取率在西藏名列前茅。去年小升初的拉薩“狀元”,就是該校學生。
擁有3棟教學樓的蘇州小學是林周的“明星學校”,也是當地的重要地標,見證了林周的發展巨變。上世紀90年代,該校的前身甚至沒有課桌板凳,孩子們只能自帶草墊,席地而坐聽課。1997年,在第一批蘇州援藏干部的發動下,蘇州的廣大黨員、團員用一筆筆自發捐款,湊出了當時建造學校用的120萬元。在學校工作20多年的次仁扎西沒有忘記,這些年來,江蘇援藏資金接續投入近1500萬元,讓蘇州小學的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不僅學校以“蘇州”命名,記者驅車在林周,一條條道路同樣彰顯出濃濃的“蘇州元素”。當地第一條柏油路,名叫蘇州路,雖然只有760米長,它的建設卻拉開林周交通建設的大幕。太湖路、蘇州二路、蘇州路南延、東吳路……如今從林周縣城到各個鄉鎮和村莊的道路全部暢通,過去從拉薩市區到林周要6個小時,現在只要七八十分鐘。
百姓需要什么,蘇州就盡力援建什么。蘇州新村是林周首個商品房項目,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公共場所集中供暖,讓林周的冬天不再冰冷刺骨;污水處理廠擴容,處理能力大大提高;“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生態宜居項目,硬化道路10.4萬平方米,讓3個行政村的572戶百姓受益。正是按照兩個“80%”的要求,蘇州把援藏資金和項目重點投入民生領域,把民生實事辦實、辦好。
“7月份設備到位后,我們在拉薩各縣中第一個開展了白內障手術。”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程家樂是蘇州的援藏醫生,從2007年以來,蘇州已安排17批援藏醫療隊助力該院發展,累計投入資金1700多萬元,建起門診樓和服務中心,還填補多項技術空白。記者在該院大樓上看到一排醒目的大字:“拉薩市第一臺5G遠程超聲機器人”,這是近些年蘇州醫療援藏的新成果,此外,蘇州醫療援藏還打造出“蘇林云診”品牌,結合5G遠程CT會診,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蘇州醫生”,上千名病患因此受益。
在多年民生援藏基礎上,細心的蘇州援藏干部又把視角對準服務百姓的“最后一米”。“前兩年,我們到偏遠的鄉村走訪,發現大路上有燈,但到村里特別黑,甚至手電都照不到地。”林周縣委常委、副縣長,蘇州援藏工作組副組長陳佳鈞說,當地大的村子方圓上百平方公里,村小組之間甚至能間隔二三十公里,分布非常分散。于是,“萬家燈火”工程應運而生,計劃建設5600余盞太陽能路燈,遍布全縣46個行政村。目前,項目已完成路燈設計和點位規劃,即將施工招標。
從“交鑰匙”到交往交流交融
25歲的林周小伙阿旺羅布,如今是位“新蘇州人”。去年下半年,在蘇州援藏工作組的牽線搭橋下,林周縣先后組織兩批共計43名林周籍高校畢業生赴蘇州開展“組團式”區外就業。阿旺羅布幸運入選,在蘇州高新區成為納特云端凈化設備有限公司的員工,主做高原制氧機的銷售。
“每月保底能掙5000塊,再加銷售提成,各方面待遇不錯。”雖然來到蘇州只有半年多,阿旺羅布已經適應了這里的工作和生活。他買了一輛電動車,每天騎車到公司只要十來分鐘。縣里安排專人服務,還為林周員工找好了公寓,阿旺羅布和幾位老鄉住在一起,相互有個照應。他很珍惜在蘇州工作的機會,經常主動申請天南地北地“跑客戶”,已經成長為公司骨干。“老板說以后業務做大了,可以在西藏設立辦事處,我能更好地服務蘇州也服務家鄉。”阿旺羅布說。
“區外就業”讓林周青年走出大山,來到更廣闊的舞臺施展才華,也增加了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從過去主要是基礎設施完工后的“交鑰匙”,到后來提出“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進一步促進“民族大團結,漢藏一家親”。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蘇州援藏工作組組長肖軍說,林周于2018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援藏工作組的工作重心和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要轉變“供血、輸血”模式,幫助當地老百姓完善“造血”功能。
“在蘇州培訓半年,老師對我的幫助很多,我的收獲很大。比如做關于甜蜜素的試驗,過去的成功率只有60%,現在幾乎‘一次過’。”去年7月,林周縣凈能綜合檢測有限責任公司食品檢測員洛桑次仁,在統一組織下來到蘇州的農產品、食品、環境等檢測中心和畜牧獸醫站實訓,一下子提升了15項試驗的操作技能。
這個25人的團隊回到林周后,加入新建成的檢測中心工作。林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旭說,他還對接蘇州的相關機構組建智援團隊,計劃從線上到線下全流程幫扶林周縣建立檢驗檢測體系,完成實驗室CMA認證。
像檢測培訓這樣的“三交”項目,蘇州援藏工作組近兩年來計劃實施42批次,目前已成行30批,覆蓋了農牧區中小學生、村干部、致富帶頭人等重點群體。
“今年1月,我們邀請蘇州交響樂團在拉薩舉行新年音樂會。50多位樂手克服高原反應,每人帶著氧氣瓶演出。”說起半年前的一幕,林周縣文旅局副局長、蘇州援藏干部邵偉依然感動。在他看來,臺上臺下的熱烈互動,是民族融合最生動的寫照。邵偉告訴記者,去年年底在蘇州上演的原創音樂劇《天·夢》,同樣反響很好。劇中講述藏族姑娘卓瑪的成長經歷,結合江蘇援藏的真實事跡,展現幾代中華兒女在共同建設幸福美麗新西藏的過程中追夢、圓夢的動人故事。
還有更多故事,在蘇林兩地傳頌。林周縣蘇州小學教師李曉輝曾兩次到蘇州參加培訓,受到啟發后,她和同事們綜合語文、美術、地理等多個學科,打造出一門名叫“志澤彩繪”的新課程。孩子們選取當地常見的石頭,根據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在石頭上進行彩繪創作。當這些五彩的石頭最終拼在一起時,竟組成了一幅中國地圖。
沿著“蘇州路徑”走出“林周特色”
作為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級市,始終站在開放前沿的蘇州,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等“法寶”,走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蘇州路徑”。一批批江蘇援藏干部沿著這條“路”,跨過千山萬水相會于高原之上,在30年的時間跨度中,共同為林周發展大計前赴后繼。
格桑塘,藏語里是指“幸福美麗的開闊地”,也是4000頭牦牛的家。仲夏,格桑塘的2萬畝草場綠意盎然,牛兒們膘肥體壯,吃得歡暢。對于世代養牛的不少當地牧民來說,他們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從靠天散養轉向科學養殖。
2018年,江蘇投入1.5億元,把格桑塘打造為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成為江蘇最大的單體援藏項目。“我們接過‘接力棒’,不僅將牦牛繁育、育肥等逐步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更打造出一條集養殖、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牦牛全產業鏈。”負責格桑塘運營的林周縣凈土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州援藏干部呂汝弘說,今年春節前,經過精細切分的林周鮮牦牛肉首次擺上蘇州市民的餐桌,一下子賣出250萬元,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新突破。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同時又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常規。蘇州干部身上的特質,在林周也演繹得淋漓盡致。
牧民愛喝茶,但是高海拔的西藏地區卻從不產茶。蘇州看準商機,從內地引來萬余株茶樹,試種了100畝。清一色的老茶樁,已經扛過了林周冬天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如今長勢良好。林周縣發改委副主任周湘霆說,現在已完成與茶葉公司的簽約,未來就能喝上純正的“高原茶”。
首創鄉鎮對口幫扶機制,讓林周9個鄉鎮分別與蘇州鄉鎮“結親”;編制《西藏林周縣城總體規劃》,為林周有序發展、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提供了依據;建成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和數字產業發展中心,進一步推進林周三產發展;用好林周農場的紅色資源,打造“老西藏精神”傳承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基地……在援藏路上,一個個“蘇州烙印”鐫刻進林周發展的偉大進程。
范建坤資助藏族孩子,鼓勵他“到艱苦的地方鍛煉”;王建康離開林周時,脖子上的哈達堆得高過了頭頂;黃文軍為了項目推進,在3年援藏后又延了3年……一任任蘇州援藏干部,把林周當故鄉,視人民為親人。他們與林周干部群眾同甘共苦、并肩作戰,架起了蘇林兩地的“連心橋”。
“援藏項目是延續性工程,需要一批一批接力干。蘇州每一任援藏干部思想都很超前,吃苦耐勞,甘于奉獻。”林周縣政協主席朱寶忠1994年參加工作,見證了蘇州援藏的點點滴滴,感受到蘇州干部的拼搏奮進。
30年來,蘇州先后投入資金18.56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40余個,形成了資金援藏、技術援藏、智力援藏、項目援藏、產業援藏、工藝援藏等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式的援藏新格局。30年間,林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5563.71萬元增長到24.21億元、增長43.5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90.2萬元增長到4.64億元、增長514倍,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62元增長到22049元、增長25.6倍。
使命在肩,初心不變。如今,新的小學、新的醫院和一批新項目都在推進中,林周百姓的“幸福路”將越走越寬廣。在從林周回拉薩的路上,記者一直在思考“援藏精神”究竟是什么?在一代代人建設的林周農場里,一行被傳頌多年的標語就是生動的詮釋:“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巖 李爽 徐超
世界屋脊上的“江蘇標識”
早在1953年,蘇州市人民醫院外科醫生蔣健明被選派為華東地區康藏公路醫療隊隊員,成為第一位在西藏為患者進行脾破裂切除術的醫生。1956年5月,江蘇省首批調藏干部35人到西藏工作,其中就有蘇州干部,蘇州援藏工作就此展開。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中央各部門和15個省市“分片負責、對口援藏、定期輪換”的重大決策。從此,蘇州市與林周縣正式建立對口支援建設機制。
自1995年至2023年,林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5563.71萬元增長到24.21億元,增長43.5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90.2萬元增長到4.64億元,增長514倍;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62元增長到22049元,增長25.6倍。
援藏心語
林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 李旭:
來到林周,我的膚色“變”了。在與藏族同胞相處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的純樸與善良。我們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相互尊重與交流中,我們互相了解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扎根一線,將家國情懷鐫刻在雪域高原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早已融入到一批批援藏干部堅守本職崗位的具體實踐中。
林周縣凈土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蘇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 呂汝弘:
從煙雨江南到雪域高原的兩年時間里,我在工作上找到了新的目標和意義。格桑塘是目前西藏自治區最大的牦牛養殖基地,我們把蘇州先進企業管理經驗運用其中,通過產業轉型改變原有傳統養殖模式,以點帶面逐步實現產業增效、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牧民增收。
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
蘇州市第十七批援藏醫療隊隊長 程家樂:
我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和同事第一次嘗試制作科普視頻,加強宣傳,讓周邊居民了解疾病的危害和及時治療的重要性。我們還通過組織培訓、臨床帶教等方式提升當地醫療技術水平。通過與前幾批援藏醫療隊交流以及實踐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我深刻明白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深刻含義。
林周縣人民醫院影像科主任、
蘇州市第十七批援藏醫療隊隊員 王可天:
在林周工作期間,高原地區的特殊氣候和地理環境對臨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積極與當地醫生進行交流合作,分享各自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和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榮譽榜
2014 時任蘇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周廣智,時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溫端改榮獲“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先進個人”稱號。
2017 援藏干部潘志嘉(時任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被評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兩級“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2021 蘇州工作組“助力林周構建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獲評首屆江蘇援藏創新創優案例。 蘇州市赴林周縣“組團式”援藏醫療隊被授予“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2 《“蘇林云診”——5G時代醫療援藏新舉措》被評為2021年度江蘇援藏創新創優優秀案例,《紅色旅游引領推動“拉薩后花園”文旅大發展》《“幸福路、連心橋”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被評為優秀提名案例。
2023 蘇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呂汝弘被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文明辦、江蘇省青聯評為“2023年江蘇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