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9月5日,在安徽黃山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主論壇上,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我國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后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將開展國際載荷合作、樣品和數據共享、未來規劃共同研究等三方面的國際合作。
夢想是一個民族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從嫦娥奔月的美妙神話到屈原向天叩問宇宙起源,從敦煌的飛天壁畫到明朝萬戶飛天的壯烈實踐,中華民族始終勇于追夢,自古就有走向太空、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為了實現“可上九天攬月”的飛天夢,中華兒女銳意創新,砥礪奮斗,推動航天事業繁榮發展。從俯瞰藍色星球,到掀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再到奔赴火星“挖土”,我國探索太空的腳步越邁越遠,筑夢太空的愿望越來越近。
逐夢浩瀚太空,難忘探索之艱。猶記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面對當時國內技術落后、基礎薄弱等困難條件,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科技發展趨勢,以國際視野和長遠眼光,毅然作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的戰略決策。自此,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我國成功發射了首枚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東風一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等等,實現了中國航天第一次里程碑突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繼續推進運載火箭系列化發展,逐步形成中星、北斗、資源、海洋、風云、環境減災等為代表的系列應用衛星體系,并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實現了我國空間探索能力的大幅提升。
筑夢太空,國之大業。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的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高度,為航天事業發展掌舵領航,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從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到載人航天“船、室、站”三步走第二步任務圓滿完成,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再到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中華兒女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斗中奔向星辰大海、逐夢無垠星河。
偉大事業往往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60余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發展。這背后,離不開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載人航天精神的生動實踐。他們堅持“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惟改革創新者勝”的信念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無畏,戰勝惡劣環境、攻克技術難關,把“神舟”“天舟”“天宮”“天和”的“詩情畫意”不斷變成美好現實,用日益的“領跑”的航天技術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賦能聚力,為人民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仰望星空,逐夢九天,承載千年飛天夢;神舟遨游,圓夢太空,激勵民族復興志。奮進新征程,中華兒女筑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止,逐夢前方依然是浩瀚蒼穹。我國計劃在2025年前后發射天問二號,開展小行星探測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后實施天問三號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面對新的目標,堅持“眼有星辰大海、心有強國偉業”,把載人航天精神寫進更加神秘的深空,用每一次壯舉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助推黨和國家事業繁榮發展。(艾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