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最”憶是長江|青山有“禮”

編者按

大江東去,長卷萬里。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著全國“半壁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中國成立75周年、長江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10周年之際,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推出“‘最’憶是長江”系列報道,聚焦長江經濟帶最具特質的事件,以及在發展跨越中誕生的“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全方位展現75年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最具代表性的變化,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首次提出地

盛夏七月,烈日當空,浙江安吉余村,兩株百年黃檀樹綠意正濃。推開樹蔭下的竹籬門,走過一段砂石小道,便是俞佳慧的“黃檀樹夏”民宿。

27歲的俞佳慧,是土生土長余村姑娘。2023年,她辭去政府工作,回村創業。短短一年,除了民宿,她與父親俞金寶還開了一間小茶館,以及一家“與余農場”。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俞佳慧看來,這三處產業是父親傳承給她最珍貴的禮物,亦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首次提出地給予余村的饋贈。

一切都要從山說起。



俞佳慧家中珍藏的地契

山,見證著余村。俞金寶珍藏著兩張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地契,上面清晰地標明一座山的所有權。 “這是佳慧奶奶的嫁妝。她是從隔壁村嫁過來的,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我外公就把這個山調換過來給我媽,當時的山也就是砍砍柴火用。”

后來,這座山成為余村開挖的三座礦山之一。

礦山有優質的石灰巖,余村大力發展“石頭經濟”,鼎盛時期,村子有四家水泥廠,成為安吉“首富村”。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村集體收入已達300多萬元,村民日子過的有聲有色。“我們家1984年就買了第一臺電視機。”俞金寶說。



俞金寶在礦山工作時期的照片

伴隨著財富,礦石開采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1993年,我到礦上跑水泥運輸。那些年村里灰塵特別大,水是渾的,路是臟的。在礦里干活,特別危險,還砸死過人,我們天天提心吊膽。”

2003年,浙江實施“八八戰略”,打造“綠色浙江”,“千萬工程”正是重要抓手。作為“千萬工程”的試點村、示范村,余村開始關停礦山和水泥廠。

俞金寶失業了。“以前一個人的收入就夠全家開銷,佳慧她媽媽也不用上班,礦山關了,手頭也緊了。”只能另謀出路,富有經濟頭腦的俞金寶將目光放到村子里漫山遍野的竹林。

“安吉竹子產業非常有名,筷子、涼席、編織品,全國80%的竹制品從安吉出去。本地竹子不夠用,而且價格也貴,我就去湖南、江西、福建……差不多有十幾個省,到那里把竹子拉成竹絲竹篾,再運回安吉賣給加工廠,賺個差價。真的苦,一年有上千個小時都在火車上。”為了補貼家用,俞金寶妻子也去縣城轉椅廠找了份裁剪工工作。年幼的俞佳慧在天荒坪鎮上小學,寄養在老師家里,一個月只能與父母見次把次面。

一家人背井離鄉,聚少離多,村里一半村民也失了業,村集體收入縮水到20萬元。為了生計,縣里鼓勵發展旅游,從礦山上下崗的村民潘春林就開起了第一家農家樂。但是,因為植被恢復慢,村容村貌不是很美觀,開的幾家竹制品家庭作坊,剖竹子、洗竹筷產生的粉塵和污水又有污染,路上雞、鴨、狗亂竄,公共配套設施跟不上,“旅游飯”吃不穩。

轉機出現在2005年。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前往余村調研,稱贊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余村一下子打開了思路:復墾復綠、治理水庫;把家庭作坊搬進生態工業區,統一管理、統一治污;土地重新規劃設計成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優化人居環境……“人在余村走,就在畫中游”,村子環境一天比一天好。

“2007年開始,村里的旅游業就火起來了。”俞金寶記憶猶新。這一年,在水泥廠做過工、在外做過司機的村民胡加興開起了荷花山漂流,村里的綠道觀光、登山垂釣等項目也逐步有了起色,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這一年,俞金寶靠著竹子,收入小有起色,家里買了輛小轎車。

這一年,俞佳慧上四年級,有兩件事讓她印象深刻。一件是生日時,父母開車帶她去縣城吃肯德基。“從村子里開車到縣城只要20多分鐘。”第二件是父親送給她一臺7000多塊的筆記本電腦,“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貴重的禮物!”



滿目翠綠的余村

變化遠不至此。

“2010年開始,江西那邊開始做自己的竹產業,安吉這邊的競爭力就沒有那么強了。”

一邊是市場萎縮,一邊是村子發展越來越好,2013年,俞金寶回家了。“想要好,就要找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我祖輩是種田的,我想,那就當個農民,恰好當時村里還沒有一個開農場的。”俞金寶當機立斷,流轉了一起土地,種植葡萄,做葡萄采摘,“天荒坪金寶家庭農場”應運而生。

原汁、原味、原生態,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農場葡萄很快出了名。隨著余村知名度的提高,餐飲需求旺盛,俞金寶又在農場里開起了飯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做萬把塊。“賺的比在外面打工要多的多,還沒那么辛苦。”俞金寶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甜頭。“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親身經歷讓他對這句話有了新理解:“好風景,就會有‘好錢景’。”



“黃檀樹夏”民宿

路子蹚開了,向上的勢頭擋也擋不住。

2020年,俞金寶又將自家的老宅重新裝修改造成民宿。“民宿是我和佳慧一起討論、設計的,年輕人有品位,時尚現代。”民宿的名字,“黃檀樹夏”,就足夠讓人有探究的愿望。“以原木為主,加上竹元素,沒有膠水,沒有油漆,光是木材就花了30多萬。客廳的吊燈還是我找的枇杷樹樹根做的。”



俞佳慧在礦山腳下

青山綠水里,父親忙碌的身影讓俞佳慧做了一個決定,2023年,她拋下“鐵飯碗”,辭職回村。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俞佳慧將父親的農場擴建改造,改名字為“與余農場”,以親子田園沉浸式體驗為主。“做旅游,一定要不斷給人新鮮感。比如,我們農場種的白茶,除了可以采摘體驗,還用的是無公害、可循環種植方式,不使用除草劑,而是養了一群小鴨子、小鵝、小羊幫助除草。孩子們除了玩,還能學到生態知識,與小動物嬉戲又能增加與自然的親近。‘與余’,意思就是給你想要的。”

2024年5月,俞佳慧又在民宿一樓新開了茶館,沖泡的全是自家茶葉,一包只賣38元,因為綠色種植、口感香醇深受游客喜愛。

捻一撮茶葉放進玻璃杯里,拎起水壺勻速打圈倒入熱水……水汽裊繞中,俞佳慧講起了鄰居們的故事。第一個開農家樂的潘春林,生意越做越大,又當上了天荒坪鎮農家樂協會黨支部書記,帶村民共同富裕;辦漂流的胡加興又開了胡氏山莊,年收入不斷突破;村民葛軍辦起了“兩山文創閣”,賣手工藝品,還開了一家以奇石、文創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從2005年到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從91萬元上升到2247萬元,人均收入從8732元上升到71000元。

“故事全是眼前發生的,我們過去靠礦山吃礦山到現在靠青山吃青山,真正應了一句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談話間,幾名打扮新潮的年輕人從樓道上走下,到客廳壁爐前喝茶、聊天。雖值周一,五間客房還是訂滿了。 “天熱,很多人來村里度假,全是周邊城市的上班族。”



青年在余村的一家便利店里小憩

讓俞佳慧欣喜的是,綠水青山吸引來的不僅有平均每天3000名的游客,還有上千名“新村民”。“來村里創業的年輕人比村子原有的年輕人都多了。”鄉音小館、兜內咖啡、青年在村靈感便利店……到處是新場景、新業態,朝氣蓬勃。

這變化源于2022年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它向全球誠邀英才共建未來鄉村,這封“英雄帖”給余村注入了新鮮血液。“農場的新名字和品牌視覺都是合伙人團隊的文益社幫忙設計的。”

把工位搬進大自然,“余村全球合伙人”的工作理念讓很多不可能,在余村成為現實。7月,世界著名鋼琴大師理查德·克萊德曼到村里辦起了音樂會。“我去聽了,”俞佳慧感慨萬千,“一個小山村,能吸引頂級藝術家,像夢一樣!”

人就要呆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這是俞佳慧的人生理念:“年輕人的事業是沒有天花板的。”如今,這條標語變成了一條橫幅,懸掛在與余農場的一片向日葵田地前。陽光照射下,向日葵向陽而生,迎風而立。余村,4.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機無限。



與余農場里的標語

民宿窗外,一水護田,兩山排闥。再遠處,就是曾經的礦山,那里已經變成了礦坑遺址公園,正是“草滿池塘水滿陂”的好時刻。那里是俞佳慧奶奶、父親兩代人曾經的生計,現在是俞佳慧的未來,是綠水青山留給她和余村無盡的禮物。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