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
75載長歌奮進,作為最基層行政和經濟單元的小鎮描摹了高質量發展的肌理與底色。小鎮雖小,卻是960萬平方公里上數以萬計的行政單元,是展示時代發展變遷的窗口,是城市與鄉村的詩意連接,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有的已成為全球衣食住行的“隱形冠軍”,有的正照亮追逐星辰大海的夢想航程。
走進《神奇的小鎮》,看大國高質量發展。
如果在超市買牙刷時細心留意包裝背面的生產地,或許會看到一個名為杭集的地方。這個面積不足40平方公里的小鎮,以75億支牙刷的年產量,“承包”了我國80%的牙刷份額和90%的牙刷出口總量。還占有全國65%以上、全球30%的酒店日用品市場份額,被譽為“中國牙刷之都”“中國酒店日用品之都”。
“小牙刷做過了大汽車”
“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有杭集生產的牙刷。”走進位于杭集鎮的中國牙刷博物館,醒目的標語講述著小鎮與牙刷的不解之緣。杭集牙刷現已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超百億元,還登上了極地科考船“雪龍”號,護衛科考人員們在低溫下的牙齦健康。
杭集是如何將這看似不起眼的產業做到世界領先的?“或許可以總結為三個字——早、闖、變”,杭集高新區(杭集鎮)經濟發展局局長劉銳說,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本地鄉民劉萬興用牛骨做柄、馬尾制絲做出了杭集的第一支牙刷。改革開放后,杭集人歷經背包客起家、小作坊制造、園區化發展、集群式突圍、雙都鎮出圈五個階段的“闖蕩”,將牙刷從養家糊口的“小手藝”變成了引領區域發展的大產業。現如今杭集企業積極謀新求變,在嚴控質量的同時,不斷對產品進行升級迭代,將單一化產品向多元化拓展。
杭集鎮早期的家庭式牙刷作坊
上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大潮,杭集鎮提出“全民創業”的發展思路,“最紅火的時候,杭集每三戶就有一個家庭作坊誕生,幾年下來,杭集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牙刷市場。”劉銳介紹。
在這份創業熱潮的感召下,三笑牙刷的創始人韓國平回到杭集,彼時他在外地的牙刷生意已初具規模,帶著80萬啟動資金和創業經驗,韓國平承包起村里一個瀕臨倒閉的化妝品廠廠房,改名為“大橋牙刷廠”。“第一年這個廠就做到100多萬,扭虧為盈。1998年的時候年產銷達到15個億,當時揚州有一家和奔馳合資專門做大客車的汽車廠,年產值銷售額都做不過我們。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來視察的時候說,我們小牙刷做過了大汽車。”三笑集團副總經理沙繼業說,“現如今三笑的牙刷已經賣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早期的“三笑”牌牙刷
到1995年,杭集成規模的牙刷企業達到200多家,牙刷產量占全國的80%左右。倍加凈、五愛、勁松等一批牙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杭集生長,兩面針、高露潔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也來此投資設廠。漸漸地,杭集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牙刷生產基地。
從背包客到全球飛
“住在我們家前面的是做牙刷柄的。”在蘭進兒時的記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著牙刷相關的產業,成年后他也自然地加入其中,成為了杭集背包客的一員,走南闖北拓展杭集的牙刷市場。1998年一次偶爾的機會,蘭進與位于廣西柳州的兩面針公司相識,隨后帶著兩面針產的小牙膏回到杭集,以20億支的年產量,叩開了國內乃至海外等一線大型酒店的大門。
叩開迪拜高端酒店大門的竹牙刷
在兩面針(江蘇)實業有限公司的展廳里,陳列著一支竹柄牙刷,“能打開迪拜高端酒店的大門,這支竹牙刷立下了汗馬功勞。”兩面針(江蘇)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蘭進說,“很多客人退房后,會特地把竹牙刷帶走做個紀念。”
回顧開拓酒店用品市場規模的歷程,蘭進認為當時的兩面針做對了一件事情,將酒店用品區分標準化和定制化,對市場上絕大多數酒店提供標準化產品,一方面有利于企業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也能減少酒店的備貨壓力。“中國境內絕大多數酒店的拖鞋基本都是我們杭集產的。牙膏牙刷的話,至少9成以上都產自杭集。”依靠標準化產品贏得國內市場歡迎后,兩面針將這一模式推廣至海外市場,“在海灣六國進行了商標注冊,從迪拜相對中低端的市場做起,慢慢拓展至中高端市場。”
牙刷生產的植毛過程
越來越多的杭集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民生刷業日化有限公司同樣如此。十多年前,張德鋼離開媒體行業回家接手了父親的牙刷廠,創辦民生刷業,成為杭集“牙刷二代”的一員。
接手之初,廠里只有兩臺注塑機、三四臺植毛機,十幾個人,市場方面只有一兩個客戶下訂單,張德鋼形容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患。接手后,他和妻子配合,對內制定生產標準,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對外拓展國際市場,將外貿從無到有做了起來。十幾年下來,產品行銷印度、非洲,還進入了歐美地區的商超市場。外貿訂單為這家“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創造了近九成的營收。
把“天花板”再向上頂一頂
在牙刷和酒店日用品產業市場占有率接近行業“天花板”的當前,杭集為產業的未來發展尋求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三笑集團智慧車間生產
處在產業頭部的企業積極需求擴張。“智能化的改造和數字化的升級是我們傳統制造業唯一的出路,在節省人力資源、提升運轉效率的同時,進一步改善良品率。”從沙繼業身后的玻璃窗向下看去,四軸機器人通過左右抓取放入對應的注塑機中,不一會,連排的牙刷柄就已注塑成型。植毛工序上,機械臂和傳送帶相互配合,一叢叢刷毛通過機器被密植在了小小的刷頭上。這是三笑集團在2023年投資建設的綠色智能工廠,眼下工廠內的智能化生產系統仍在不斷完善,中間產品的流轉存儲不久后也都將由AGV進行轉運,使所有生產、存儲、搬運、檢測環節都實現自動化,最終達到“黑燈工廠”的目標。
在生產端的工藝升級之外,杭集也在借助新質生產力“刷”出產品新發展。“比如我們的牙刷企業通過與智能科技公司合作,運用AI等新技術,推出新一代智能互聯網牙刷,借由與口腔高等院校的合作,指導人們更健康地刷牙。”劉銳說。
牙刷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著上下游配套產業加速集聚,其不斷壯大又進一步反哺了牙刷企業。“要什么材料,可以說上午下單,下午這個材料就可能已經到生產第一線了。”沙繼業說。讓張德鋼深有感觸的則是從前那些需要進口的牙刷生產設備,漸漸地由杭集本地的設備所取代,而且設備廠商通常還能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進行個性化定制。
杭集集聚了一批牙刷生產的上游設備企業
上游有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研發生產的加持,中游聚集著大批口腔護理用品生產制造商,下游的三笑物流園、錦都國際酒店用品城、國家洗漱用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一同構建起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
一支牙刷歷經數百年傳承、突破、創新,從“點”向“鏈”、進階成“群”,成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