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賜予我第二次生命的圣地,有讓我念念不忘的醫生,讓我永懷感恩的醫院”
“一切就像一場夢”
“這場夢治好了我的病”
……
這些話來自于江蘇《風流一代》2019年第22期雜志發表的一篇作文。作文的作者是一名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13歲藏族女孩——彭毛切吉。
2024年9月5日,已經19歲的彭毛切吉和爺爺索南才仁,時隔六年又一次踏上了開往江蘇的列車。此時的彭毛切吉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飽受先天性心臟病折磨、心懷忐忑前往南京求醫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名大一新生的她,健康明媚、快樂活潑、充滿朝氣,正懷揣著新的夢想和期許奔向自己全新的人生旅程!
彭毛切吉自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稍微跑一步就會胸悶氣喘,平時要靠吃藥維持病情。2018年,彭毛切吉病情加重,吃藥已無法緩解癥狀,手術成為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但是,青海當地的醫療條件極其有限,根本做不了這樣的手術。而彭毛切吉的父親早逝,只有爺爺奶奶跟她相依為命。70多歲的老人沒有經濟來源,對于孫女的病急在心里卻一籌莫展。
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揮部了解到彭毛切吉的情況后,聯系到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佑工程”團隊。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護士長汪露印象深刻:“她當時已經很嚴重了,再晚一點可能會失去手術機會。”
2018年5月,在江蘇、青海兩地的接力幫助下,彭毛切吉和其他幾位同樣飽受先心病煎熬的小患者,被“心佑工程”團隊從青藏高原接來江蘇南京接受了免費手術治療,成功補“心”。
“長大了,我也要當醫生!”在康復返鄉前,彭毛切吉一番質樸的話語,逗樂了醫院的叔叔阿姨們。
彭毛切吉補“心”手術圓滿成功
正是這一段重獲新生的溫暖經歷,讓當時年僅13歲的藏族小姑娘無比感激,返回家鄉后,她就寫下了這篇題為《有一種感恩叫亙古不變》的作文(雜志發表時將標題改為《我到南京來治病》)。
2019年7月,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佑工程”團隊又一次奔赴青海為孩子們做術后檢查。此時的彭毛切吉已經完全康復,可以幫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了。此時的她在心中再次默默許下心愿:去江蘇!去學醫!
為了實現這個心愿,彭毛切吉很用功。為了激勵自己,高中三年,彭毛切吉一直都在用珍藏的“南京畫筆”記筆記。這些畫筆是她補“心”成功出院時,一位聽說她的故事后專門趕來為她送行的南京小學生送的。所以對于這些滿載回憶的“寶貝”,她一直無比珍惜。
彭毛切吉一直珍藏的“南京畫筆”
事實上,被救助后,彭毛切吉和南京的緣分從未停止過。
2019年,由于品學兼優,彭毛切吉成為江蘇新疆西藏青海少年手拉手夏令營中的一員,再次來到南京,她結識了江蘇省少工委副主任徐美華。為了幫助彭毛切吉,以及更多的"彭毛切吉們",徐美華和眾多江蘇愛心人士組建了幫扶微信群,一直資助著彭毛切吉以及像她一樣的孩子們。群內的江蘇愛心人士已從最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目前接近兩百人,他們都在為西部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貢獻力量。
所幸的是,彭毛切吉沒有辜負這些江蘇愛心人士的期盼,也沒有辜負自己這六年的努力。今年高考結束后,她收到了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健康醫學院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夢想成真!
上大學前的最后一個暑假,彭毛切吉常常到海拔3700米的牧場幫爺爺放羊。放羊,在彭毛切吉患病的那些年是從來不敢想的事。“做手術之前,稍微跑一步路,就會覺得胸悶,喘不過氣,小時候就很少和爺爺到牧場來。”彭毛切吉說:“手術后,不僅能幫爺爺分擔家務,中考時還順利地參加了50米跑、800米跑。現在不管是家里條件,還是我自己都在越變越好,真的特別棒。”
而出發前,爺爺也一直對著彭毛切吉念叨:“不要忘記江蘇對你的幫助,要懂得感恩。去江蘇念大學要更加勤奮地學習。”
9月7日,也是大學報到的日子,跨越2000多公里,經歷了2個輾轉難眠的夜晚,彭毛切吉和爺爺索南才仁順利抵達了大學所在的江蘇淮安。
緊湊的行程,再加上海拔和天氣的變化,讓彭毛切吉身體有些疲憊,但這個19歲女孩眼里閃爍著興奮的神采,她說:“雖然很累、很困,但心里也充滿向往。”
令彭毛切吉萬分驚喜的是,讓她最惦念的“江蘇恩人”耿叔叔也第一時間出現在了她的面前。
耿直在學校和彭毛切吉相遇
這位耿叔叔,就是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醫師耿直,他也是“心佑工程”團隊的主力醫生、總協調人。
在彭毛切吉手術后的這六年里,耿直一直很關心她的健康和成長。除了時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系外,幾乎每次到青海開展健康幫扶工作時,耿直都會專門去看望彭毛切吉,復查她的健康狀況。六年來的關心,彭毛切吉早已將耿叔叔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6年來,耿直多次去青海看望彭毛切吉
看到健康長大,如今已經考上大學的彭毛切吉,耿直很感慨:“當年我們一直小心澆灌的一個‘小花骨朵’,現在綻放成‘花朵’了。希望你將來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耿直發布的朋友圈
耿直在朋友圈曬出收到的便簽
六年前初見時,兩人是醫患關系;六年后,兩人親如家人。彭毛切吉和久未見面的耿叔叔說起了近況。耿直告訴彭毛切吉,前不久自己和同事們又去了一趟西藏為高原地區的孩子們做免費先心病篩查,還接了將近100個先心病孩子到南京來做手術。耿直也邀請彭毛切吉,如果周末有空,也可以去南京看看。彭毛切吉高興地答應了,她說:“我很想去,到時候也能做志愿者出份力,當年如果沒有江蘇的叔叔阿姨們幫助,我沒做成手術,那我現在可能沒有這么幸運。”
在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彭毛切吉作為新生代表發言,她說:“江蘇的救助不僅延續了我的生命,也拓寬了我的眼界。如今我已經成為健康醫學院的一名大一新生,我想跟幫助過我的江蘇醫生一樣,去幫助更多藏區和我一樣的孩子。”
六年前,在江蘇對口支援的幫助下,彭毛切吉的生命得以延續,也為她打開了嶄新的人生篇章;六年后,彭毛切吉又成為江蘇醫療幫扶的志愿者,找到了未來的人生新方向,他們的“新生”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原地區像彭毛切吉一樣得到過江蘇醫療幫扶援助的患者還有很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高原地區嚴重缺醫少藥,新生兒死亡率很高。1952年,原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在西藏昌都地區成立了昌都民族衛生工作大隊,從全國各地抽調醫療技術人員到高原地區開展醫療幫扶援助工作,其中不少隊員都來自江蘇。
據原昌都民族衛生工作大隊江蘇隊員華國瑋回憶:“那時候,高原地區人口很分散,為了能服務更多老鄉,我們工作大隊又被分為三個中隊在高原地區巡回開展工作。當時,交通很不便利,爬雪山、乘牛皮船、過溜索……我們每天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給老鄉看病,但是我們都不害怕,我們都有堅強的意志。我還記得當年高原地區白內障病人很多,幫他們動了手術,他們能看得見了,高興得不得了。有一個老鄉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年他都在我們巡診的時候到山上去找點鮮花,送給幫他做手術的醫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為了救助更多高原地區的患者,7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江蘇醫護奔赴高原地區開展醫療幫扶工作,他們時刻踐行仁心仁術,把青春奉獻給了高原上最需要他們的患者。
如今,江蘇在對口支援地區持續開展“組團式”醫療援助工作,連年開展的“心佑工程”“心連心”“脊梁工程”等健康幫扶行動,讓越來越多像彭毛切吉一樣的高原地區患者恢復健康,開啟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