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
75載長歌奮進,作為最基層行政和經濟單元的小鎮描摹了高質量發展的肌理與底色。小鎮雖小,卻是960萬平方公里上數以萬計的行政單元,是展示時代發展變遷的窗口,是城市與鄉村的詩意連接,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有的已成為全球衣食住行的“隱形冠軍”,有的正照亮追逐星辰大海的夢想航程。
走進《神奇的小鎮》,看大國高質量發展。
小提琴被稱作“樂器皇后”,是一種以優雅著稱的西方樂器。你可能很難相信,全世界最大的提琴制作基地,并不在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而是在中國一個以“燒餅”聞名的小鎮——泰州黃橋鎮。每一年,這里生產各類提琴超過100萬把,占全國產量的70%、全球總量的30%以上。世界每三把小提琴之中,就有一把出自這座神奇的東方小鎮。
“不懂音樂”的農民沖進了世界提琴產業
在泰興市黃橋鎮的小學里,拉小提琴幾乎是孩子們的必備技能。50多年前,這些孩子的爺爺輩,做出了烙著“黃橋制造”的第一批小提琴。從此,黃橋的特產不止是飄香全國的“黃橋燒餅”,還多了一把洋氣優雅的小提琴。當地人戲稱,以前他們送客人本地特產都是送燒餅,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小提琴作為禮物。
但黃橋與小提琴的故事,至今也不過五十來年。
黃橋的提琴產業,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的。有幾名上海提琴廠的工人分流回鄉到黃橋,辦起了溪橋公社樂器廠,為上海提琴廠制作琴頭、弓桿。周邊的農民陸續進廠做學徒,成為黃橋第一批制琴人。李書就是在那時進的樂器廠,他告訴記者:“在廠里學了幾個月后,我當時30分鐘能做一個琴頭,全工廠做到第一。”
1980年,李書當上樂器廠廠長,那時的黃橋,幾乎沒有獨立做琴的經驗。李書帶著工人們,邊學邊做,生產出黃橋第一批提琴。憑借與上海提琴廠的關系,社辦樂器廠掛牌“上海提琴廠泰興分廠”,兩家工廠聯營了十年。這十年,李書學到了更完整的提琴制作技術,將原本197道制琴工序,重新制定為183道。聯營結束后,李書將樂器廠變更為“泰興鳳靈樂器有限公司”,將產品銷到國外,憑借物美價廉,鳳靈提琴很快就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肯定。之后,鳳靈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小提琴生產企業并延續至今。李書告訴記者:“到了2005年,世界各地有規模的提琴廠,大多都曾來鳳靈學習、參觀,并簽訂代加工協議。”同年,黃橋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樂器協會聯合命名為“中國提琴之鄉”。
△鳳靈集團生產的第一批小提琴
在黃橋,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制琴師
時至今日,黃橋有超過20萬常住人口,其中有3萬多人從事提琴制作相關產業。2023年,全鎮樂器產業完成產值37.9億元,銷售收入33.4億元,實現利稅3.76億元。黃橋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李琴向記者介紹:“在鳳靈老廠區附近,許多家庭作坊也吃著‘提琴飯’,整個鎮子像是一個大型的流水生產線。”
鳳靈成了黃橋制琴業的“黃埔軍校”,成就了一群農民的傳奇。許多鳳靈的工人從廠里走出,帶著一家人一起做提琴。
靚琴坊提琴制作中心老板、四十出頭的仇新亮曾是中醫按摩師,1998年因岳父母都在鳳靈工作而接觸到提琴制作。回憶剛開始幫家里賣提琴時,仇新亮感嘆:“當時一把琴賣3千多元,快趕上我一個月工資了。”
現在,仇新亮已經成為國家二級提琴制作師,成為黃橋“制琴二代”。與前輩們工廠量產的提琴不同,他專注于提升琴的品質,潛心打磨手工琴。
在2023中國優秀提琴制作師作品展中,由兩名音樂家在全國61把小提琴中盲選8把小提琴,在音樂會現場演奏。仇新亮制作的小提琴成功入圍音樂會演奏琴,被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者俞麗拿的學生花卉選中。這是仇新亮參賽十年來,第一次入圍。對仇新亮來說,這不僅是對他的認可,也是黃橋提琴正在逐步走向中高檔市場的見證。
“綠島”項目——全國唯一專門為小提琴提供打磨、噴涂的樂器公共服務平臺
小提琴的制作噴涂工藝中,要使用油漆、稀釋劑等一些溶劑,過程中會產生甲苯、二甲苯、乙二醇醚類等廢氣,不僅對大氣造成了污染,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為了實現綠色生產,解決氣體排放等問題,黃橋創新引進一系列自動化處理設備,采用靜電噴涂設施、全自動機器操作系統、全自動輸送生產線、中控烘烤、自動掛具等,同時配套中央除塵設備、循環水處理系統。不僅可以解決噴涂時產生的廢氣,還將打磨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粉末,通過吸收、過濾、攪拌等方式,同樣達標排放。
在黃橋樂器智能環保表面處理中心,一把把小提琴由掛具牽引,像“烤鴨”一樣經過中控烘烤,再進入車間自動噴涂,這里被當地的中小企業稱為“綠島”。
“黃橋有400多家制琴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不具備投入環保設施的能力。通過綠島項目,將打磨、涂裝等提琴生產工藝實施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既有效紓解了行業的發展瓶頸,又降低了小微企業的生產投入成本。”黃橋鎮樂器文化產業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樊茂介紹,目前,“綠島”項目年產能約為12萬把提琴,預計2025年底達到年產能35萬把,可以基本解決中小企業的環保問題。
從“做琴”到“拉琴” 黃橋正在成為“愛樂之城”
“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是全球音樂愛好者的一次盛會,目前已覆蓋近130個國家和地區。自2017年起,中國主會場已連續8年選在黃橋鎮,黃橋成為該項活動承辦時間最久、演奏陣容最大、國際上推介宣傳最多的地區。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也是黃橋一年中樂聲最盛的一天。樂手們在琴湖周邊、古鎮景區、居民社區、學校、企業演奏,旋律飛揚。其中既有當地群眾文化團隊,也有從省外、港澳臺甚至國外趕來的音樂家、樂團,每年參與演奏者多達上千人,去年有50多支演出團隊、5000多名不同年齡段的演奏者參加。
琴聲傳進了黃橋人的生活。在黃橋的多個學校,都開設了提琴興趣課,由政府聘請專業提琴老師與學校音樂老師共同授課,鎮上的孩子幾乎從小就接觸提琴。有的飯店,大堂經理、服務員一換衣服就能組起一支小樂隊。街頭,常有人拿起提琴、吉他露上一手。甚至你可以看到,在小鎮的田間地頭和街角公園,左邊大爺拉一首“巴赫”,右邊大媽和一首“帕格尼尼”。黃橋,正在成為一座“愛樂之城”。
全民愛樂,讓黃橋成為“6·21國際樂器演奏日”中國永久舉辦地。
從產業蓬勃到鄉鎮更新,獨具特色的提琴產業催生了嶄新的提琴小鎮,黃橋人拉著黃橋琴,以“奮進音符”譜寫“幸福樂章”。
(監制/王智勇 荊雷 統籌/劉娟 倪志新 周詩婕 孫偉 沈穎 馮金同 記者/寧海瑞 剪輯/高妍 包裝/賈辰婧 何君瑋 陳嘉駿 吳倩 配音/杭程 王晨 宣傳推廣/彭闖 張婷婷 制片/譚震 吳畏)
鳴謝
中共泰興市委宣傳部
泰興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