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吳春霞
低空經濟能否“起飛”?空域資源是關鍵,其開放度、利用率直接影響低空經濟發展。記者近日從我市出臺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了解到,至2026年,南京將開通120條以上低空航線,力爭劃設1500平方公里以上空域。目前,南京市交通部門正在開展第三輪需求調研,在征集全市各企事業單位低空需求的同時指導涉航單位劃設低空空域和航線,“定制”一份南京低空空域地圖。
場景分類,一機多檢實現資源共享
當飛行指令下達,一架無人機從10公里外南京海事局龍潭海巡執法大隊起飛,開始對轄區進行常態化巡檢。
低空經濟產品展示。
無人機“飛一飛”,飛出城市管理新場景。近年來,我市持續拓展低空應用場景,無人機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同時,也在政府端巡查巡檢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在無人機的加持下,公路、水上等城市日常監管變得更加輕松高效,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也得到有力提升。
記者了解到,我市交通部門正在開展全市低空空域和航線需求調研,在調研的過程中通過指導涉航單位合理上報相關需求,為空域和航線劃設做準備。“在指導政府端上報需求時我們提出按場景分類,例如,在城市道路巡檢場景中,他們需要通過無人機獲取的數據以及巡檢路線和巡檢區域等,結合日常工作場景所需進行上報。”市交通運輸局航空處相關負責人馬偉東介紹,征集和匯總全市的需求后,將形成一個分類劃設的指導意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空域和航線的綜合規劃。
談到未來的場景規劃,馬偉東介紹,雖然政府端的應用場景有所不同,但在特定區域內可能同時存在多種場景,比如長江上每天有數十條航線在飛,有海事部門巡檢,也有生態、環保部門的監管,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既然都是在長江上飛,能否讓一架無人機去飛,將數據采集回來再通過AI智能推送給相關部門,實現‘一機多檢,資源共享’。這樣既能滿足相關部門日常高頻率、多場景的動態巡檢需求,也能減少多條航線多架無人機同時運行可能帶來的安全性。”
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在空域和航線劃設后,也可以政府端為切入口,繼續深化和拓展低空經濟應用空間,同時帶動商業端應用空間創新以及“行業+航空”應用空間的推廣,共同構筑起低空經濟的多元化應用格局,激發低空經濟市場活力。
區域劃分,最大化實現低空經濟效益
在低空經濟發展中,注重區域協同,實現低空經濟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廣泛融合性至關重要。
8月中旬,市交通運輸局將相關政務服務部門及低空經濟相關的單位召集到一起,召開了一場全市低空空域航線需求調研會。會上介紹了南京低空經濟發展建設的大體框架和構思,同時對低空空域和航線規劃的相關要求進行了宣貫,其中重點強調的是各區域要緊密結合區域內的經濟形勢,合理科學規劃空域和航線。
住在江心洲地鐵站附近,如果想喝一杯來自河西華采天地的奶茶,至少需要40分鐘。再加之需要繞行內環南線跨江,到了飯點繁忙時,實際配送時間常常要超過一個小時。過高的時間成本,也讓騎手難以接單。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江心洲區域這一配送痛點問題,在南京交通部門的指導下,中通快遞將于近期在江心洲區域開通跨江物流配送航線。屆時,外賣騎手可以將華采天地的外賣配送至設置在棉花堤渡口的集中點,再通過無人機將外賣送到江心洲的集中分發點,最后送到顧客手中。
“空域像道路資源一樣,只有合理規劃路線后,才能實現資源共享,有序飛行。”馬偉東介紹,各區對區域內低空發展的需求是最了解的,例如空域在哪劃設、需要什么樣的航線才能最大化激發市場活力。因此低空空域和航線規劃要做到空地協同規劃,將空域資源和低空需求高效銜接起來。如果沒有協同規劃,未來將會對低空經濟的商業化規模有很大的限制。
資源整合,構建空地一體化立體交通網絡
今年上半年出臺的《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提到,要推進空中交通協同管理,建立省、市、區融合的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機制,統籌管理和利用全市低空空域資源,優化低空飛行活動申報流程和服務保障。
“不論是按場景分類還是以區域劃分,空域規劃的需求調研最終目的是形成全市低空一張網,統籌收集后對低空資源進行整合,連點成線,連線成網,通過空中走廊和連廊的形式,將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資源進行嫁接,像鐵路一樣形成點對點直達,高效通行。”馬偉東表示,通過劃設這樣一張低空空域和航線規劃圖,可以更清楚地指明哪兒能飛?哪兒不能飛?也可以讓更多想要發展低空產業的企業了解南京的空域資源和航線。
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實際的空域和航線的規劃中,要建立空域思維,不能只強調開辟航線,要從整個低空空域規劃布局,要強調低空場景應用。另外,低空空域規劃與地面交通設計的“平面圖”不同,它需要有更高智聯能力的后臺,以滿足“立體”運營需求,如在低空智聯基礎設施體系中可提前布局各種類型起降點;建立服務無人機飛行、空天地全覆蓋的通信設施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和安全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