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生命的兩端,也是每個家庭都非常關切的民生保障。近年來,一些地區試點將養老服務機構和幼兒托育機構融合發展,讓“一老一小”在一個空間內得到照料。
養老服務中心和托幼機構成“鄰居”
在浙江德清乾元鎮直街社區,當地將兩幢危房拆除后改建成了緊挨著的“老少共托”場所,養老服務中心的隔壁就是托幼機構。每天早上,老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這里,將孩子送到托幼機構后,到隔壁的養老服務中心參加活動,居家養老中心和嬰幼兒照護驛站都由第三方專業機構承接,此外,政府還與當地幼兒園達成協議,每周邀請專業幼師為孩子開展活動。
廣東深圳:街道服務中心
建設公共娛樂空間
在深圳市寶安區航城街道明珠黨群服務中心,不僅為老人和孩子設置了專門的活動場所,還巧妙地在中間設置了一扇玻璃門,老人們站在長者服務站的樓梯上往下看,就能看到托育園綠地上活動的小朋友們。小小一扇玻璃門,讓老人能看到孩子,獲得一份安心。此外,服務中心還設置了閱讀室等供老人和孩子一起活動的公共空間,讓“老小孩”和“小小孩”在代際交流中收獲快樂。
江西安遠:老年志愿者成為
孩子課外“輔導員”
在江西省安遠縣,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對于“一老一小”照顧的需求不斷增長,當地投入資金200萬元,通過改造活動場所、配備食堂等措施,建成了“一老一小幸福院”,老人孩子不僅可以在一起活動,一些有特長的老年志愿者們還成了孩子們的課外“輔導員”。
安遠縣社區居民 唐進昌:我作為一名退休老師,幫助學生學習,特別是對留守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讓其健康成長,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回饋社會。
安遠縣孔田鎮和務村學生 魏欣悅:在幸福院里我們既能安心學習,也能開心做游戲,也可以為爺爺奶奶們折紙、表演節目。
安遠縣民政局養老服務股股長 唐小惠:我們縣是勞務輸出縣,中青年出去打工,留下的一頭是老人、一頭是孩子,我們通過將閑置的農村房屋與文明實踐站結合進行改造提升,發動農村黨員、志愿者、“五老”人員提供服務等方式,一體化解決農村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問題。
社區“老少共托”
實現資源共享
“老少共托”,祖孫一起“上學”,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聽著就很美好,但是在一些地方,受社區場地不夠等因素影響,“老少共托”難以實現,在北京市西城區,試點通過老幼錯峰共用養老驛站的方法實現“老幼共托”。
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北京市西城區核桃園社區的養老驛站里就會熱鬧起來,他們是附近小學的學生,養老驛站里為孩子們設置了活動空間,有專職的輔導老師帶他們寫作業、做游戲,回到社區爺爺奶奶們白天活動的地方,托管老師們還會帶著孩子們做打掃衛生、填表等志愿活動,培養他們尊老愛老的美德。
北京市西城區核桃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負責人 路嵐淇:老人的作息和孩子作息剛好是一個補充,老人特別喜歡在上午活動,下午到三四點以后很多老人就回家了,這時候孩子就來到了站里,他們之間的時間比較互補。
老人、孩子錯峰使用養老驛站,解決了孩子課后托管的場地問題,孩子們來了之后,老年餐桌就變身為孩子食堂,老年課堂變身孩子自習室,老人們的一些益智類玩具也可以讓孩子們拿來玩。
北京市西城區核桃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李鳳蘭:我覺得特別好,老人跟小孩在一塊說說話,幫著干點活,或者小孩跳舞唱歌,老人看到心情也舒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各地“老少共托”其實是一個場地兩個不同的機構,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目前只能實現場地資源共享,其中養老部分需要專業人才對老年人進行心理和身體的雙重照料;同樣,負責孩子托管的老師則需要有教師資格證等職業資格證書。
另外,目前社區提供的養老托幼服務都是普惠型服務,大部分服務都是免費或低價提供,多數都是靠政府提供購買服務維持運營,如何實現一老一小托養在人力資源等方面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降低機構的運營成本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
(總臺記者 李玉梅 深圳臺 德清臺 安遠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