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別山山核桃生產加工旺季。在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關廟鄉,陽光灑滿山谷,伴著機器轟鳴聲,一顆顆“金果果”從加工車間生產線上經過脫殼、烘焙等層層嚴選,華麗變身,噴香撲鼻的山核桃新鮮出爐。“大別山山核桃”名揚市場,讓“小山貨”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考察時,對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
發展“富民產業”,是各地升溫民生幸福的關鍵抓手。江蘇出臺“17條”,圍繞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系統施策,促進農業產業全鏈條降本提質增效;安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把越來越多的 “土特產”做成“大產業”,徽茶、長豐草莓、碭山酥梨等“名氣在外”;農業大省山東不斷嘗試新的種養模式,“一村一業”探索特色品牌,讓更多特色產品充實“菜籃子”“果盤子”“魚簍子”……在各地,“土特產”不斷破“土”而出,成為解鎖市場的一把把“金鑰匙”。
產業興旺,農村發展才更可持續。如今在各地,紛紛推動優勢資源下沉到鄉土大地,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特色產業,綻放“一村一產、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鄉村產業之花。湖北嘉魚的蔬菜產業,豐富了全國的“菜盤子”,鼓起了村民們的錢袋子;“聞著臭、吃著香”的柳州螺螄粉名揚海外,慰藉四海食客“味蕾”;五常大米成為人們爭相搶購的“明星貨”,從田間地頭到市場攤位的銷路不斷得到拓展……一個個源于特定地域的“土特產”,既承載著濃濃的“鄉愁”,更釋放著強勁的“經濟活力”,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幫助鄉親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產。各地當因地制宜,用好來自家鄉的山水資源,培育獨具特色的家鄉產業,讓更多的鄉親們在家門口發家致富,讓幸福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產品加工是推動農業產業鏈延長和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這些年,基層持續轉變觀念,推動更多的農作物在田間地頭、鄉村工廠就地加工,形成消費者青睞、市場追捧的“土味”。實踐反復證明,做活做精“土特產”文章,不僅能夠提升農作物“附加值”,讓農民增收、得實惠,還能夠帶動村民們“家門口”的就業,切實激發農民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各地強農興農的關鍵抓手。各地需進一步加大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新建力度,讓一個個富民的強村、強鎮、強縣脫穎而出,壯大產業,擦亮地方招牌。加大農產業培育,不可“一哄而上”,關鍵要因地制宜,念好“土”字訣,打好特色牌,用“一方水土”放大亮點,讓更多的村子、鄉鎮、縣域有支柱產業、富民產業,讓鄉親們吃上更具生命力的“產業飯”。
農旅結合、農旅互動,不啻為推動“土特產”騰飛的重要一招。這些年來,鄉村大地成了吸引城里人下沉、帶動“反向旅游”的重要場景。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農村“百花齊放”的產業結構,面貌一新的游玩場景,不僅能讓人玩得盡興,還可留得住“鄉愁”。如今的中國,擁有鄉村旅游重點村鎮近萬家,一個個村貌美、文化強的特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脫穎而出,浙江余村、安徽西遞村等8村更是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的“最佳旅游鄉村”,數量居全球第一。鄉村做活產業,展現各美其美、千村百景面貌,讓“富民產業”建設漸入佳境,暈染出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圍繞土特產,大有文章可做。各地當聚焦“差異化”“特色化”,聚焦一個“農”字,在“產”字上下功夫,推出更多“+文化”“+旅游”“+生態”創新場景,讓更多富含本土特色的“家鄉味”“隱藏款”走向大眾、進入市場,以更加豐富的“土特產”托起富民的“金飯碗”。(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