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0.09%的國土面積和全國1%的人口,貢獻了全國2%的經濟總量、3%的工業增加值、4%的實際使用外資和6%的進出口總額。這,就是蘇州,一座引人矚目的城市。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發展新質生產力,蘇州的方向在哪里?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蘇州人選擇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矢志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增長極。
布局適合“本土體質”的產業賽道
“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有可能會掉咖啡。”
這是今年9月在蘇州城里賺足眼球的一則廣告語。在其背后,是蘇州對低空經濟服務場景又一次新的探索。打開手機里的小程序,選擇無人機配送,隨后下單。幾分鐘后,裝有咖啡的無人機就能夠抵達最近的無人機物流快遞柜,輸入取件碼便可取到咖啡。
無人機配送外賣并不稀奇。記者在位于吳江區的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展示館內看到,蘇州首批30家低空經濟領航企業制造了各種各樣的配套產品,被運用在應急救援、農林植保、巡視巡檢等場景之中。
當前,蘇州正集聚多方力量,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爭創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力爭到2026年,聚集產業鏈相關企業1000家,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
在蘇州高新區,另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正集聚澎湃動力。
走進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隨著企業展廳里一扇“未來之門”的徐徐打開,“心所往·光所至”的創新之旅就此展開。“我們最核心的產品,是高功率的半導體激光器芯片,有多高呢?在頭發絲1%直徑的寬度內,要輸出100多瓦功率的光。即便是全球范圍內,這個技術和工藝也是領先的。”公司副總經理潘華東說。
一批“追光者”的到來,讓這里的光子產業備受期待。“現在,這個片區已有光子產業相關企業百余家,產業規模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光產值達150億元。”蘇州科技城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展介紹,當地正推動研究院所和龍頭企業共創國家級創新中心,力爭在短波長激光芯片、光電集成、硅光芯片、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打造光子產業創新高地。
低空經濟、光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聲學……敏銳的蘇州人,緊跟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率先尋找適合“本土體質”的產業賽道,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鑄就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今年1月3日,蘇州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冶金、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高端轉型,鞏固提升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加快布局人形機器人、汽車電子、人工智能等新賽道,構建一個由10個重點產業集群和30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
從制造邁向智造,蘇州的優勢在于產業發展積淀深、產業煥新走在前。目前全市已集聚16萬家工業企業,覆蓋了絕大部分工業門類,是長三角和全國乃至全球眾多產業鏈的發起點或連接點。作為最早推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城市,蘇州目前已經實現對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今年7月,江蘇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永來團隊入選姑蘇重大創新團隊。天兵科技2021年落戶張家港,目前已在商業航天領域嶄露頭角。談及為何選在蘇州造火箭,康永來直接給出答案:蘇州工業門類和產業配套完善,制造基地方圓100公里內,95%的零部件都能找到。
用好“打造陣地”的看家本領
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面向全球建設“智造之城”,蘇州底氣何在?兩場高規格大會足以說明。
世界500強中,來了429家!4月26日,2024蘇州全球招商大會舉行,現場企業云集,還有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和安永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仲量聯行、世邦魏理仕、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維斯與高力國際等地產“五大行”。他們此行的目的,便是與蘇州共享發展新機遇、共創美好新未來。
另外一場大會,則引來71位院士、62家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近100家高校院所以及近300位海外高層次人才。9月26日,2024蘇州國際科創大會向全球科創精英發出邀請,共同建設全球科創新高地,展現了蘇州譜寫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篇章的雄心魄力。
開放是蘇州的鮮明特征。一流的營商環境,讓蘇州長期備受海內外資本青睞。迄今為止,蘇州吸引超1.8萬家外資企業落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1600億美元,規模位居我省首位、全國前列。
全球知名藥企羅氏診斷產品(蘇州)有限公司在計劃投入運營之際,受限于海關國檢限制,無法進口牛血清等生物原料。了解企業訴求后,蘇州反復溝通協調,最終促成中德兩國簽署相關備忘錄,讓羅氏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夠從德國進口牛血清白蛋白用于生產的公司。
今年3月,總投資超10億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車項目“拿地即開工”。總投資20億元的太古可口可樂項目實現“五證連發”,從簽約到開工僅歷時8個月。
面對時代發展浪潮,蘇州繼續用好開放這個“法寶”,用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看家本領”,快人一步“擁抱”新質生產力。
目前,蘇州活躍著3932家規模以上外資企業,其中70%的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用好這支重要力量?今年8月,蘇州首次設置外資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計劃,力爭三年建設外資企業研究院100家,支持外資企業開展創新活動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計劃一出,迅速吸引了博世汽車、耐世特、康力電梯、西門子、康美包等一大批外資企業參與。
深挖“創新之城”的內生動力
在蘇州工業園區東南部,幾棟四葉草造型的大樓就是中國科創板上市第一股——“華興源創”的所在地。
2024年,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悶聲干了幾件大事:摘得“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位于日本的子公司正式開業,全球化發展戰略又向前邁進一步……“創新,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一點點積累,一點點摸索,永不滿足地改進。”華興源創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韓傳云介紹,今年初,華興源創定下了多項面向未來的創新發展項目,為未來打下更扎實的基礎。
與華興源創一樣將“創新”刻進發展血脈中的還有蘇州漢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在漢納材料的產品展示中心,展出了地暖、電炕板等多款“植入”碳納米管的智能電加熱產品。“這種加熱材料相比于市場上的同類加熱產品,不僅低碳環保,而且安全耐用,最長使用時間可達50年。”蘇州漢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周紅波說,歷經十多年研發,漢納材料首創的“碳納米管面熱源”“超穩定水性聚合物PTC”等核心技術,已經應用在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加熱及建筑采暖領域,解決了許多“卡脖子”難題。
放眼蘇州,向創新要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企業的自覺。1.5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境內外上市公司267家……強大的創新企業矩陣,有力推動蘇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讓企業核心地位更加凸顯,在今年起實施科技創新“八大工程”的基礎上,蘇州又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若干意見》,重磅推出18條舉措,瞄準科技創新“兩頭”,即“源頭創新”和“龍頭企業”,打通體制機制堵點,激發更強勁的創新活力。
“蘇州通過支持企業牽頭建設創新聯合體,把分散的創新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來推動科技成果更快地從實驗場走向市場,最終實現產業化。”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婷秀介紹,這兩年,蘇州創新聯合體的建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已經培育了235家創新聯合體,集聚了1000家龍頭以及上下游企業。
金雞湖大道99號的蘇州納米城,匯聚了眾多納米技術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一棟棟現代化的建筑里,科研人員們正在進行著前沿的納米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
“一個納米企業落戶到納米城,便會集聚一批科技人才,通過持續的研發,產生一批新技術。”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產業服務部總經理馮瑞杰說,正是因為納米新材料企業、上下游應用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服務平臺等形成創新合力,蘇州納米城已成為全球納米產業領域的重要創新高地之一。
記者手記 >>>
推開“窗口”看“新”路
從蘇州古城區開車駛入蘇州工業園區,一座充滿詩意與張力的雕塑映入眼簾,造型是掀開的窗簾隨風飄揚。這便是鼎鼎有名的《窗口》。
這個“窗口”,見證了蘇州從江南水鄉蝶變制造之城的發展歷程,更可以望見這座城市競逐新質生產力的澎湃熱情。
敢為人先的蘇州人,自覺肩負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職責。作為國內工業體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蘇州擁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3個萬億級產業,強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產業沃土。
善作善成的蘇州人,因地制宜選擇打造“智造之城”這條特色路徑,并且集聚融合全球一流創新要素資源深入參與,以獨特的創新實踐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聚焦時代命題,找準發展定位,向“新”而行的蘇州處處迸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透過蘇州這扇“窗”,我們也可以看到:新質生產力正在為中國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仲勛 胡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