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推動江蘇開啟了一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省域實踐。肩負“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全省上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中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美麗江蘇建設新路徑,不斷書寫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塑造向綠向美的生態山河。
伴隨著按計數器的噠噠聲,南京林業大學濕地生物多樣性課題組研究員方澤告訴記者,現在正統計秋季遷徙末期的鳥類數量。因為鳥的數量比較大,使用集團計數法一般是劃定一個圈,50只摁一次,之后再根據摁的數字來統計。今年整個條子泥地區記錄到了大約30萬只遷徙候鳥。
談到今年統計遷徙候鳥數量,跟往年相比的變化,方澤說:“根據這些年的統計,今年的數量基本已經創新高了,去年條子泥遷徙候鳥只有20萬只左右。比如像大家熟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青腳鷸,今年大概記錄到2000只,幾乎是這種鳥整個全球種群的數量了,說明條子泥地區對于珍稀候鳥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棲息地。”
“數鳥人”記錄下的可喜變化,得益于江蘇過去十年為生態“留白”、助生物“安家”的不懈堅持。這片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中心節點的濕地,具有“世界級”的生態價值。江蘇通過打造高潮位棲息地、制定實施保護條例等種種努力,為超過400種鳥類構筑了棲息的家園。2019年,它成為我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地,代表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行動。
開發強度高、生態資源約束緊,是江蘇的現實省情,走環境向好向美之路,更為不易。過去十年,江蘇變囑托為動力,始終把“環境美”作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十年間,從發展理念到具體實踐,江蘇全面貫徹落實“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省委省政府年年部署、層層推進,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在全國率先設立高規格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并率先實施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長江禁漁立法、生態島建設等一系列開創性、根本性舉措,治污、添綠、留白“三管齊下”推動生態環境從透支到明顯好轉、全面向好的歷史性轉變。老百姓在綠水青山間盡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秘書長許軍說:“隨著藍天數量越來越多,感覺到天上的星星特別亮,這兩年來加入到天文觀測的人其實也越來越多。”
南通攝影愛好者陳超英說:“拍江豚三年多了,江豚出現頻率也多了,明顯感覺現在長江生態環境比以前好多了。”
徐州市民馬恒說:“這里原來是個礦坑,現在改成了公園,不僅環境改善了,還給我們周末出游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率先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過去十年,江蘇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穩步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齊頭并進。一曲新時代“太湖美”唱出了江蘇綠色發展的生動樂章。
深秋初冬,一條“無錫黿頭渚一天涌入三萬人”的消息在網上刷屏!喂紅嘴鷗、坐船游湖、看太湖日落……人水相親的美好畫面,正是太湖水質藻情創16年來最好水平的生動見證。從2007年“藍藻爆發”的危機中吸取教訓,江蘇堅決扭轉GDP的增長靠產業總量擴張的“粗放模式”,走在了環境治理倒逼經濟結構轉型和優化的前沿。太湖西岸的宜興周鐵鎮一度集聚了上百家高耗能企業,化工行業產值占到全鎮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如今,鋼鐵廠變成了智能科創園,化工廠老板轉行做起了生態農業。“化工之鄉”去“化”煥新,轉型成了“國家生態鎮”。
宜興秋意濃家庭農場負責人趙解偉告訴記者,響應政府號召,轉型搞農業,化工廠就關閉了,主要經營紅美人柑橘,每畝產值在6萬到7萬元,現在已經帶動全村1800多人就業,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00多畝了。農產品也不愁銷路,沒有污染了,環境好了,收入又沒有減少,都是利國利民的事情。
宜興乃爾風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主管尹佳烈告訴記者,走出公司大門,太湖就在眼前,往東走就是濕地公園,往南走就是大拈花灣景區。陪著客戶走一走,生意就談成了一半,太湖美成了公司招攬客戶的“金字招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江蘇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常州的新能源、鹽城的海上風電、徐州的循環經濟、宿遷的綠色家居……13個設區市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綠色轉型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共同推動全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持續向綠向新。十年來,江蘇在經濟總量翻倍的情況下,全省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均明顯下降。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更是在今年歷史性超過煤電,成為發電裝機的第一大電源,標志著綠色能源撐起了江蘇能源格局的“半邊天”。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研究員柴麒敏認為,美麗中國建設同樣需要“頭雁”效應。江蘇從自上而下的頂層制度設計到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市場創新都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系統性方案,完成了國家所下發的一系列任務指標,是在全國表現極為優異的省份之一,也為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撐力,對下一階段在美麗中國建設中一系列改革任務推動,都將起到非常好的牽引和示范的作用。
時空評論:更加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江蘇責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過去十年,江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水韻江蘇”處處呈現“綠意盎然”的美好畫卷。
當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的新階段,美麗江蘇建設迎來積厚成勢、多點突破、全面提速的新階段。我們要更加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江蘇責任,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以美麗江蘇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扎實推進城鄉環境整治提升、傳承“水韻江蘇”獨特生態文化、持續深化生態文明改革創新,讓江蘇大地充分彰顯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發展之美、城鄉宜居之美、水韻人文之美、區域善治之美,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