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工商名城無錫依然熠熠生輝。“十四五”以來,全市GDP年均增長5.9%,在逐“新”之路上迎來“質”的飛躍。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壓艙石”,無錫走在前、做示范的蓬勃姿態吸引全國關注。12月3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頻道播出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無錫站專場節目,聚焦無錫產業發展路徑。
“成績背后,無錫做對了什么?”節目開場發出叩問。錨定無錫、探索無錫,從“牽針引線”到“浩瀚宇宙”,一個個企業故事串聯起無錫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千帆競發的精美畫卷。
逐“新”提“質”,企業爭當“答題人”
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今年推出的“新質生產力中國行”大型融媒體活動的子活動之一。作為大會選取報道的四座城市的第二站,無錫也是江蘇的唯一一站。產業賽道多、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質態優構成了無錫產業的基本大觀。
有未來產業企業踏浪而行。東方空間落地無錫梁溪,短短一年內創造了全球起飛推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乃至世界首型全固體捆綁(固體芯級+固體助推動力)運載火箭、我國首個海上成功發射的捆綁構型運載火箭多項紀錄。
有新興產業企業追風逐月。目光聚焦無錫日聯科技董事長劉駿指尖:“這個射線管,就是‘工業醫生’能洞察一切的眼睛。”作為國內工業X射線龍頭企業,日聯微焦X射線源技術排名全球前三,已為全球70多個國家的工業制造領域提供了檢測設備和技術。
有傳統產業企業彎道超車。創建于1919年的無錫一棉紡織曾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典范,現在依然是棉紡織業的“排頭兵”。“用鋼鐵的手,接最柔軟的紗。一克棉花可紡500米紗線的300支紗技術代表了紡織創新的最高成就。”無錫一棉紡織董事長蔡赟介紹,通過智改數轉網聯,一棉工廠萬錠用工控制在10人以內,生產效率提升15%。
“新質生產力已經在長三角區域涌動,這背后主要原因是充分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范從來點評,以無錫為例,今年4月,無錫推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行動方案》,提出要讓企業既充當科技創新攻關項目“出題人”,也要充當牽頭的主要“答題人”。
據悉,無錫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38%,科技進步貢獻率連續11年全省第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地級市第2位。全市現有6325家高新技術企業,34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無錫,不僅誕生了“奮斗者”號、“神威·太湖之光”等大國重器,還成功突破了高性能計算、異質異構集成封裝、射頻前端芯片、原子層沉積(ALD)設備、航空發動機葉片復雜曲面加工等一批關鍵技術瓶頸。
不久前,集成電路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向世界展示了無錫在集成電路、物聯網等產業領域的最新實力。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低空經濟、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也已在錫迅速形成集聚發展勢頭,根據目標,到2027年無錫未來產業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
變“新”密碼,鍛造時代新引擎
一棉企業自主研發的“巡回式自動接頭機器人”助力實現了紡紗生產線全流程自動化,創新的緊密賽絡紡織技術推動纖維素纖維年產量從50萬噸增長至500萬噸;手握400多項專利,數字鷹無人機有著“鷹一樣的眼睛”,可在距離地面200米的高度發現一個煙頭;十年“守秘”,日聯科技從“0”開始聚焦射線管研發,一舉打破日美壟斷……企業成立時間、專注行業并不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準確注解,技術突破與迭代帶來的生產力躍升構成“新質”的真正內涵。
產業的全面勃發是多要素集聚的綜合成果。“新質”背后,是無錫聚焦“465”現代產業集群架構,書寫出一篇優化各類創新、資金、政策等要素的系統文章。
極電光能是鈣鈦礦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這背后,隱藏著無錫傾力“陪跑”企業的故事。2020年,盡管只有一份項目書、幾頁PPT,但出于對鈣鈦礦技術路線的認可和對團隊的信任,無錫毅然為這個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新秀”注資2000萬元。
2021年,企業牽頭行業首條產能最大的150MW產線建設,2022年投產;2023年啟動全球首條GW級鈣鈦礦量產線建設,今年11月初整線貫通,2.8平方米超大面積鈣鈦礦組件首片順利下線,組件功率達到450W,全面積效率16.1%,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功率最高的鈣鈦礦組件,標志著全球鈣鈦礦產業化正式邁入GW時代。
“信心、耐心、盡心。”三個詞概括了無錫推動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密碼”:對擁有硬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有信心,精準服務創新創業“最先一公里”;對擁有發展潛質的企業有耐心,加大資金投向企業的傾斜力度,支持市屬國企擔當“耐心資本”;對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落地需求盡心,完善產業生態,為企業提供“試驗場”。
無數企業在這條“無錫路徑”中成長壯大。在無錫產業集團19年的資本陪跑下,力芯微于2021年科創板上市,用120倍的投資收益回饋無錫;文遠知行與無錫合作開通4條純無人運營路線,支持企業從小規模測試驗證走向市場化運營,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從無錫走向全球。
聚鏈成群,筑牢產業發展硬支撐
“聚鏈成群”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無錫對此感悟頗深。在這里,幾乎每一個產業集群都有專屬的發展指導意見,從橫向拉開到縱向統籌,產業鏈上的精密雕琢揭示了無錫對各產業認知的科學、深刻。
“一個產業集群的形成一定要有龍頭帶動,宜興電纜產業有1300億元規模,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13%。這個產業的形成與我們密不可分。”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蔣承志表示,最細的線纜僅有發絲粗細,最粗的海纜產品直徑和臉盆一樣大小,超20000種的線纜品類奠定了遠東行業“龍頭”的地位。這座“黃埔軍校”外溢的人才、技術為地方產業注入活力,滋養了本地5家電纜上市公司。“如今,本地企業已各自尋找到細分賽道,形成規模型企業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配合的產業格局。”
在產業互動的良性生態中,一些在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占據先發優勢的企業為“共生共榮”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點上“高光”。
東方空間在無錫的布局不僅吸引了遨天科技、星測未來等一批商業航天鏈上企業陸續落地,同時帶動了一批周邊供應商邁入“未來賽道”。截至目前,無錫供應商占整個“原力”系列發動機采購額比重的63%。遠也科技是一家做可穿戴機器人的科技創新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丁也表示,產品研發制造過程中需要相當多的零部件供應,在工業制造基礎扎實的無錫,遠也擁有非常多的合作商。不光如此,公司也將對外輸出底層機器人硬件技術及算法,為區域企業提供自動化賦能。
范從來認為,只有堅持在原有產業鏈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才能同時帶動傳統產業一同邁向廣闊的未來市場,打造出堅不可摧的產業鐵軍。“從電子芯片轉向計算速度更快、處理能力更高、能耗更低的光子芯片,這代表了基于原有優勢產業對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挖掘。”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2400億元,3500多家物聯網相關企業在這里聚勢成群,無錫光子芯片聯合研究中心在這里落地為芯片制造探索“向上空間”,推動中國芯片換道超車。
以集群的模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分梯度的布局,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最符合無錫未來發展方向、最能支撐經濟走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上來。事實證明,聚焦產業集群的“無錫模式”與“因地制宜”的發展需求是協調的。依托在材料、葉片、葉盤、動力控制系統集成的航空發動機基礎部件產業鏈條上的深厚積累,無錫在低空經濟產業的培育上步伐更快、成色更足:在場景上開通低空航線32條,集聚鏈上企業134家,走出了一條從“核”到“鏈”再到“群”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無錫之路”。(韓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