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鄉村小店“進城”記

華燈初上,蘇州科技城“籠味姑蘇”店里坐滿了人。“上菜咯!”砂鍋紅燒肉、老蘇幫熱鹵等蘇式蒸菜陸續出鍋,香味四溢。綠油油的土青菜新鮮爽口,引得食客大快朵頤。“這是我們樹山村自己種的青菜。”老板劉曰龍自豪地介紹。

蔬菜是村里的,這家2024年新開的餐館也流淌著蘇州本土鄉村的“血液”。劉曰龍在內的三位老板在樹山村經營多年農家樂后“組團”進城,開始了創業“第二春”。

“鄉村創業,城里開店”的現象在樹山村不是孤例。這座姑蘇城郊的靜謐村落,正悄然化身夢想的孵化器,在鄉間雨露滋潤下,多業態開花結果,向更廣闊的天地伸出枝蔓。

“組團”開店、民宿出海,鄉村起家的小店向外走

從“籠味姑蘇”驅車一刻鐘,三山環抱下的樹山村逐漸露出真容。駛過粉墻黛瓦的村居,很快便來到劉曰龍白手起家的“大本營”。四家農家樂藏在戈家塢弄堂里,每到飯點,門前總停滿了車,飯館里經常一座難求。

2012年劉曰龍退伍后,正好趕上母親的家鄉樹山村發展旅游的熱潮,2013年便在村里開店,成了戈家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2年過去,戈家塢農家樂從最初簡陋的農家樂逐漸成為有名的鄉村飯館,最高峰人流量日均高達千人。村里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劉曰龍也萌生了去外面闖一闖的念頭,2024年和村里另外兩家農家樂老板一拍即合,在城里盤下門面,一家主打蘇式簡餐的社區餐廳正式開業。“開張幾個月來,營收持平,照這個趨勢,今年就能盈利!”

從村里走出去開店,劉曰龍并不是第一個。

在緊鄰太湖邊的蘇州吳中區光福鎮,2021年開業的“泊隱·花境”咖啡店已成為當地的網紅店,純白建筑吸引游客打卡拍照。“泊隱”品牌主理人張君創業的起點就在樹山村。“進樹山村的第一條水泥路是我爸修的,小時候一直在村里玩,很有感情。”2011年,張君開了村子里的第一家民宿,2016年邀請知名設計師又開了第二家店“泊隱·禪舍”,該店年營收能達80萬元。“現在我們在浙江岱山拿了地,計劃下一步做多業態融合的度假村,打造現象級旅游目的地。”

今年春節,“這里”品牌主理人陳進在西班牙忙著張羅新店。2017年的一次意外邂逅,讓這個“外鄉人”在樹山村停下了奔波的腳步,開了第一家自己的民宿“這里·樹山”。2022年,“這里·姑蘇”在平江路開業,高品質的蘇式風格廣受好評,春節期間入住率達100%。“‘這里’諧音英文journey,樹山開店的時候就有一個遠期愿景,想把店開得多多的。順利的話,五月份第一家海外分店就能在馬德里營業了。”

技能培訓、聯盟互助,鄉間有新業態的“試驗田”

村里起家的小店為何能接二連三地出村進城,形成品牌規模?解答這一疑問,要先回到樹山村一探究竟。

城鄉交界的便捷區位、蘇式特色山村聚落,是樹山村與生俱來的優勢。豐富的自然稟賦讓這里有“金”可挖。2016年以來,農家樂、民宿、咖啡店等一批新業態陸續在村里扎根。截至目前,約90家主理人業態在5.2平方公里的鄉土上蓬勃開花。

從“新業態”到“業態興”,在鄉村發展產業更需要悉心的照料。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城鄉規劃系教師彭銳于2012年入駐樹山村進行陪伴式規劃,現在他和團隊將重心放在了鄉村運營上。“新業態出現、新鄉民涌入之后,村里不知道怎么管理,相當于‘老革命遇到新問題’。”

為此,彭銳團隊在村里落地“鄉村雙創中心”,建成樹山和美鄉村學院,孵化雙創企業。“我們會定期組織調研參觀,培養主理人的專項技能,比如請蘇幫菜傳承人幫忙研發鄉土特色菜,邀請管家學院老師授課介紹民宿服務流程、禮儀規范。”彭銳介紹。

2016年,村里還成立了樹山鄉村創客聯盟——“樹盟”,涵蓋餐飲、住宿、游樂、農業、文創等領域,形成“樹山命運共同體”,隨后這一組織在2020年又升級為蘇州高新區(虎丘區)鄉村旅游協會,進一步加強資源互補,實現全域聯動、抱團發展。

劉曰龍就是該協會副會長。“我們能‘組團’開店,多虧了這個平臺,給了商戶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讓產業能擰成一股繩。”最開始,三家農家樂只是“組團”采購輔料,節省成本,還能直接送貨上門。“合作一段時間,彼此都感覺不錯,才有了一起開店的想法。現在城里新店我們也是各展所長,我負責廚房菜品,其他老板負責營銷和人員管理。”

對于新生品牌來說,樹山村更是一片肥沃的“試驗田”,較低的試錯成本給創客大展拳腳的機會。

“待客服務理念、平臺運營、團隊管理經驗都是從第一家店里實踐出來的。”陳進以人員運營為例。在樹山村運營時,她發現顧客會有“主理人”依賴心理,認為主理人在的話,會服務得更好,這就導致人不能離店的情況。“想要實現規模化、連鎖化的發展,單靠一個人是不行的,到了第二家店,我們選擇‘去主理人化’,把更多想要表達的企業文化融入設計之中,并采用自助入住的輕人員管理模式,降低人力成本,讓利顧客。”

創客下鄉、新店進城,城與鄉實現雙向引流

當下,城鄉融合發展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加速流動。

“以往我們會說‘山貨進城、城貨下鄉’,但如果產業在鄉村發展起來,特色餐飲、特色民宿也可以進城。”彭銳說。從樹山村開進城的店鋪,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進城務工,而是人、地、錢等要素在完成一輪流動后的新產物,是在鄉村創業實踐后的“碩果”在城市的一次新播種。

村莊成為了另一處產業策源地,創客在廣袤的鄉間積累資金儲備、培育客源市場、沉淀品牌口碑。一旦形成可復制的商業模式后,便可以走向規模更大、集聚效應更高的城市,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當然,村店進城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商業復刻。在采訪過程中,主理人們不約而同提到了“差異化”一詞。在城市開店時,遵循同一種品牌理念,但在具體產品設計上則要根據當地特色,發展新的產品線。比如劉曰龍的新餐館就圍繞蘇式蒸菜研究新品,陳進的姑蘇店也結合古城風格進行裝修,與樹山店主打的鄉村野趣有所不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文曾撰文提及,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置正發生方向性改變,城鄉關系由鄉對城的依附和城對鄉的幫扶向城鄉互促共生轉變。

如果說樹山村作為行政村本身地跨城鎮開發邊界,從物理空間上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那么一家家在鄉土上“種出”的店鋪更是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正實現著城鄉之間的雙向引流。

“我們就接待過這樣的顧客,在姑蘇店住過之后,聽了我們對樹山村的介紹,想深度體驗江南鄉村生活,又來樹山店住宿游玩。”陳進還有著更遠大的藍圖,“未來如果能通過民宿這個橋梁,讓中國古城、鄉村走向世界,產生交流互動,那就更有意思了!”在劉曰龍的想象中,城市餐館則可以成為一處小型的“鄉村展廳”。“我們計劃在城里繼續開連鎖店,把更多樹山村鮮為人知的美食介紹出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春暉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