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花爛漫,處處游人涌動。遍布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建筑遺產的江蘇大地上,春花+古建成為出片頂流。花園城市久久為功的建設與管理,建筑遺產步履不停的修繕與利用,共同造就了這般勝景。讓我們跟隨春花的指引,一路賞讀城市與建筑。同步關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日報視頻號欣賞大美影像,參與新華日報微博話題互動#pick春日花花與古建最美組合#,為飛檐翹角與繁花相映之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call!
常州的“紅梅”,總是馥郁如詩,藏著千年風骨,綻放至今。梅花開過,又隨春風,零落成泥;梅的香味逐漸消散,梅謝櫻開,再引人來。紅、黃、白、粉色彩不斷,“環抱”著千年歷史的紅梅閣,掩映著文筆塔聳立于時光深處,彰顯著自然與人文的相得益彰。
35歲的劉超踩著細碎的梅影,輕叩紅梅閣斑駁之門。于他而言,三十年前,跟隨幼兒園老師第一次踏足紅梅閣,“紅梅”已化作丈量歲月的尺規,總要在開春之后來此一觀。
彼時,梅香漫過青石階,他在雕花漏窗前駐足,看閣外古梅如何將虬枝探向時光褶皺,任那些被風雨蝕刻的木紋,將古風今韻悄悄揉進常州的呼吸。
“幼時不知‘紅梅’韻,如今才懂文化魂。”劉超告訴記者:“紅梅閣不單是樓閣,更是常州人寫給春天的長信,字字凝香,歲歲舒展。如今,當櫻花接替梅香,開遍紅梅閣周邊,春天的氣息便濃得化不開了。”
清代詩人趙翼曾以“紅梅一樹燦如霞”盛贊此景。始建于唐昭宗年間的紅梅閣,幾經滄桑,在宋代改為貢士試院,后變為道院,又在清代中晚期被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保持原有風貌基礎上重建紅梅閣,閣高17米,建于兩米高的土臺上,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下有回廊,斗拱翹角,氣勢壯觀。如今的紅梅閣,屹立于常州第一園林——紅梅公園東南隅,四周原筑垣墻,現已改為石欄桿,更添一份古樸與雅致。
“紅梅閣的定義已然超越了一座尋常的古建筑,它是常州歷史名勝的一支標桿與文化符號,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常州天寧勝境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品牌宣傳經理秦華說,在這里,人們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回歸內心的寧靜與平和;而那些關于紅梅閣的傳說與故事,也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珍貴與傳奇。
站在紅梅閣前,仰望古建固然美好,登臨不遠處的文筆塔,則更具詩意。在文筆塔內,看著紅梅閣掩映泛綠的春色之中,更有櫻花點綴,美不勝收。
有著1500余年歷史的文筆塔,始建于南朝,原名太平講寺塔。據《常州府志》載:“相傳塔為郡中文筆峰,每祥光騰現,輒開巍鼎之先兆。”在北宋大觀年間,常州進士多達53名,占比超六分之一,皇帝遂將太平講寺塔更名為文筆塔,千百年來,此塔便成為常州文人心中的筆魂。
傳說未必可信,但常州的文氣的確十分鼎盛。唐代至清代,常州走出了9位狀元,1359名進士,以及眾多各界杰出人才,文筆塔也成為常州人文薈萃的象征和縮影。
晚清時期塔身損毀,1982年經政府與民間合力修復,古塔重現飛檐掛鈴、風鐸清音的盛景。春日登塔遠眺,紅梅閣掩映于新綠之間,櫻花如霞點綴塔畔,游客紛紛舉起手機,將“文筆穿裁錦繡春”的畫面定格。秦華感慨:“塔頂輪廓燈亮起時,古塔與都市霓虹同輝——這是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暮色中,文筆塔亮燈,晚櫻在光影中流轉如星河,梅香猶在鼻尖,櫻瓣落滿衣襟。“在塔下給孩子講常州狀元的故事,就像觸摸到這座城的文脈心跳。”劉超的話道出了常州人的驕傲。
當古建與摩天樓同框,當趙翼的詩句化作朋友圈的九宮格,龔自珍筆下“天下名士有部落”的盛景,正以新的姿態,在這個春天里生長。
監制:杭春燕
策劃:王曉映
本期統籌:杜雪艷
采寫:徐維慶
攝像:朱崢輝 吳潤澤 王韜嘉(實習生)
視頻文案:吳盈青
剪輯: 陶蓉
配音:董雙
美編: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