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是我國第10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題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實十周年”。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從學校課堂到企業工廠,從線上平臺到線下活動,十載春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從無到有、由淺入深,不斷在全社會生根發芽,筑牢國家安全的堅實根基,換來全體人民共享歲月靜好。
十年間認知破圈,安全意識從“宏大敘事”到“日常警覺”。早期的國家安全宣傳多聚焦軍事、情報等傳統領域,公眾普遍存在“與己無關”的認知隔閡。如今,教育形式的創新打破了這種距離感:從“國安號”主題地鐵專列的宣傳片,到社區網格員手持的《公民反恐防范手冊》;從高校實驗室張貼的“科研保密流程圖”,到短視頻平臺流行的“三分鐘識破間諜套路”科普。這些具象化載體讓公眾意識到,國家安全滲透在網購收貨地址填寫、涉外學術交流、甚至景區拍攝取景等日常細節中。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12339”公民舉報平臺受理線索同比增長37%,一組組數據無不印證著“人人都是安全員”的意識覺醒。
十年間行動具象,安全實踐從“被動參與”到“主動擔當”。教育成效的關鍵,在于將認知轉化為可操作的行為準則。在南京,“國安小衛士”光榮上崗,“紅領巾講解員”自發帶領大家參觀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在蘇州,蘇州國家安全教育研究院在蘇州城市學院揭牌成立,通過打造集學術研究、決策咨詢、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新型智庫平臺,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改革和發展。更值得關注的是,公眾開始用專業行動守護安全。在無錫,某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經過國家安全培訓后,在一次與境外機構洽談合作項目時,敏銳察覺對方對企業核心技術信息過度探尋,依據所學知識,員工們立即啟動內部風險防控流程,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商業機密泄露風險。這些行動證明,安全教育已催生出多元化的公眾參與模式。
十年間共治成型,安全防線從“單向灌輸”到“雙向奔赴”。2014年以來,國內教育體系不斷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公眾響應”的閉環。今天,公眾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成為內容生產者。新疆警官“馕言文”普及國家安全知識,全網播放量達到2億多;大學生開發的“國安知識闖關”小程序月活超百萬;自媒體博主創作的“國家安全冷知識”系列視頻播放量破億。這種雙向互動讓安全意識在傳播中持續裂變,最終凝聚成全社會共筑防線的磅礴力量。
十年蝶變,見證著國家安全從“概念”到“習慣”、從“他責”到“己任”的深刻轉型。當千萬人在日常中踐行“隨手查隱患、及時報線索”的微行動,國家安全便不再是空中樓閣。站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我們更需以持續創新推動教育深化,讓守護國家安全的行動自覺,成為鐫刻在時代基因里的全民印記。(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