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20日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江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落細落實暖心舉措,2022年民生實事項目全面完成。今年投資規模持續增長,省政府民生實事拓展到13個領域55件,充分體現了普惠性、公益性和迫切性,不斷把民生紅利落到實處。全省各級黨員干部要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找準為民辦實事的“坐標系”,一桿到底察民情,一辦到底惠民生,給人民群眾長長久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強化宗旨意識,找準“民之所憂”,我必思之的為民坐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事,能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關鍵要看我們為民服務的心真不真。“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建立的。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自己”,孔繁森“一腔熱血灑高原”,廖俊波甘做人民的“樵夫”。這些先進榜樣身體力行、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這一面面光輝的旗幟,引領我們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為人民。黨員干部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潤澤下,厚植為民情懷,積極投身于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偉大事業之中,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人民群眾在哪一方面不滿意、不幸福,我們就在哪一方面下“深功夫”“苦功夫”“真功夫”,疏通人民群眾幸福路上的堵點、難點,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牢記使命擔當,找準“民之所盼”,我必念之的愛民坐標。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為民服務的態度。面對人民群眾煩心事揪心事困難事,我們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第一時間進行研究,拿出解決方案,決不能推諉逃避,切不可只想當官不想辦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堅持“在崗在狀態”,樹立“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使命擔當,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增強“一日無為,三日難安”的思想自覺。對于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再小也絕不放過,再難也絕不退縮,以高標準、嚴要求,深思熟慮認真辦、心有敬畏立即辦、遵章守紀馬上辦,讓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走心而不走形,拿出真招實招高招幫助群眾解決難題,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推動各項實事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把方便留給人民群眾,把“麻煩”留給自己。
樹立良好作風,找準“民之所急”,我必行之的親民坐標。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落腳點在“實”,關鍵在“辦”。黨員干部要以優良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多走田間地頭,常入村寨屋舍,要善于和群眾拉家常,說群眾常說的話、愿意聽的話、聽得懂的話。為群眾辦實事不是“走過場”,更不是“過家家”,對于群眾反映的急事難事,不能開“空頭支票”,嘴上說得“響當當”,轉身忘得“精光光”。也不能把基層當“秀場”,把辦實事當成“走秀”,為了個人政績,大搞形象工程“造盆景”“擺造型”,寒了群眾的心。辦實事還要有韌勁,能吃苦,敢啃硬骨頭,以激昂的熱情、有力的舉措、扎實的作風,為人民群眾紓難解困,真正把急難愁盼的實事辦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陳寶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