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影浮天際,波光碧水濛。“包孕吳越”的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
2007年,“太湖藍藻水危機”暴發。此后,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治理太湖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約3000億元,共實施7000多個重點工程。經各方共同努力多年整治,太湖重現碧波萬頃。
2023年是實施新一輪太湖治理的關鍵之年。眼下,太湖安全度夏已進入關鍵期,江蘇將如何唱響新時代太湖美?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前往江蘇沿湖各地進行了采訪。
做“減法”:外源減量、內源減負
除藍藻、提水質是太湖治理的首要問題。由于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整個太湖的藍藻會向處于下風向的無錫市水域遷移集聚,加之貢湖灣、梅梁湖、竺山湖等眾多口袋型湖灣,岸線迂回綿延,藍藻易進難出。“無錫是藍藻的‘重災區’,也是‘主戰場’。”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說,對此,無錫建立藍藻“擋、引、撈、控”并舉的應急防控體系,構建固定打撈為主、機動打撈為輔的藍藻收集網絡,2022年度實現藍藻打撈量207.52萬噸,占全省藍藻打撈量95.6%。
記者乘船來到梅梁湖的入湖口,站在船上望去,湖中央有一座形似帆船的白色建筑物,旁邊有三條粗壯的“鏈子”,像一只爪子一樣延伸至外太湖。
“這是控藻深井和三段圍隔,我們梅梁湖的一期離岸防控工程就建在入湖口,總共由三口深井和九段圍隔組成。圍隔對水面藍藻進行導流,讓它們流進深井中。70米的深井壓力可讓藍藻偽空胞破碎,使其密度變大然后自然沉到湖底,降低水面藍藻繁殖密度,防止近岸大面積發生藍藻水華。”蘭秀凱介紹,三口深井每天可處理藻水25萬立方米左右,2022年發揮了顯著的控藻作用。今年,梅梁湖離岸防控的二期工程計劃在梅梁湖中部再建成5座深井、40公里圍隔,據初步測算,兩期工程完成后可以較大幅度減少進入梅梁湖岸邊的藍藻。
清淤也是太湖“減負”、提升水質的關鍵一環,在太湖新一輪生態清淤無錫市區工程現場,記者看到,無錫市提出,計劃近5年要完成2000余萬立方米。跟蹤監測數據顯示,清淤量最大的2008年至2012年,太湖總磷和藍藻生物量明顯下降,藍藻暴發集聚嚴重的梅梁湖總磷和藍藻生物量均下降了47%,梅梁湖水草出現大面積恢復。
此外,記者注意到,在提升水質方面,多地突出源頭治理,在削減入湖污染上持續發力。
5種水質調節池,每個池深8米,裝飾材料、線路板等行業生產廢水分類排入,進行分質收集、分質預處理……日前,位于常州經開區遙觀鎮前楊工業園的集中式工業廢水預處理項目已試運行,項目日處理工業廢水能力為2000噸,將惠及150余家企業。常州經開區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張慶介紹,當前,常州經開區已建成4個“綠島”項目,在建2個“綠島”項目。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建設共享型環保設施,降低中小微市場主體治污成本,推動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減。
在無錫,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應分盡分”的腳步正在加快。今年,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三期、北尖公園凈水廠、新城工業污水處理廠和錫東工業污水處理廠等多個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廠建設加快推進,雨污水管網修復和建設增量擴面,到2025年底預計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0萬噸/日以上,實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100%,大幅提升污染物削減率。
控源截污,削減入湖污染。近年來,江蘇累計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5.85萬家,去年省生態環境廳對5萬余家重點行業企業開展調查,核實涉磷的企業,推進規范化整治。將排污口排查整治作為太湖治理的“牛鼻子”工程,對流域163條骨干河道和106個湖泊排污口進行全面排查,從源頭上降低入湖污染負荷。
做“加法”:工程加碼、生態加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江濟太”,將長江水引入太湖片區,不僅加快了太湖北部湖灣水體流動速度,提升了水環境容量,抑制了藍藻水華的聚集,同時以豐補枯,有效增加流域水資源供給,保障流域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打開“九樞十景”水利工程圖,可以看到太湖與長江連接的重要河道節點上,矗立著常熟水利樞紐、奔牛水利樞紐、丹陽水利樞紐等九大水利樞紐,它們肩負著防洪排澇、引江濟太等重要任務。近年來,江蘇不斷新建重大水利工程,為“引江濟太”持續“加碼”。
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建設望虞河清水通道,保證引江調水水質,增加調水入湖水量,改善地區河網排澇條件和水生態環境;新溝河延伸拓浚工程,改善太湖水環境和提高流域、區域防洪除澇能力,減少進入太湖的污染負荷,增強太湖西北部湖灣水體有序流動,提高大湖水環境容量;新建成的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太湖流域骨干引排工程之一,也是太湖湖西片區最大的引水工程,對于改善片區水質,滿足區域生產生活用水具有重要作用。
“以往江蘇‘引江濟太’主要依靠望虞河這一單一通道,而新孟河工程的建成投用,打通了‘引江濟太’的第二條通道,標志著太湖‘兩進三出’引排格局的總體建成。”奔牛水利樞紐管理所所長何偉說,“兩進三出”引排格局可以極大地改善北部口袋型湖灣水質差、藍藻易集聚的格局,實現長江與太湖的暢引暢排,為湖西地區城鄉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等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守護一湖碧水,還需做好生態擴容的加法。今年,江蘇將加快實施生態保護修復,著力推動湖體生境恢復、創新生態擴容舉措,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在蘇州太湖生態島消夏灣濕地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通過“三道關”,濕地系統即可將夾雜化肥農藥的雨水凈化。現場工程師介紹,該項目在3.3公里長的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沿岸建設了15.5公頃各類功能型濕地,治理周邊4平方公里范圍的農村面源污染,凈化后的水又回用于農業生產,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今年,蘇州還將系統推進生態修復擴容,深入開展太湖沿線圩區退圩還湖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東太湖水草生境構建,鞏固金墅港、漁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修復成效,推進陽澄湖、澄湖水生植被修復等。
久久為功,讓太湖更“年輕”
在連續15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同時,去年,太湖又高質量實現“兩保兩提”新目標(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與水資源配置能力)。
“太湖、巢湖、滇池是國家重點整治的‘三湖’,目前均為Ⅳ類水,其中太湖的營養狀態指數最低,為56.0,呈輕度富營養化。”省生態環境廳太湖處處長劉朝陽介紹,太湖水質在全省、全國類似大型湖泊中處于靠前位置。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太湖治理依然處在爬坡過坎、負重前行的關鍵階段。
無錫是太湖治理的主戰場。“今年1至5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符合Ⅳ類標準。”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副處長戚文煒告訴記者,雖然目前還不錯,但不能掉以輕心。從氣象監測預測情況看,今年夏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預計隨著氣溫上升,有利于藍藻集聚。
今年4月以來,太湖流域降雨量37.6毫米,較常年偏少近五成。4月25日8時,太湖水位3.11米,是近十年歷史同期最低水位,低于排水調度水位0.01米。經省水利廳協調太湖流域管理局,4月25日20時,2023年望虞河引江濟太應急調水正式啟動,常熟水利樞紐日引江流量90至140立方米/秒。截至5月28日,本輪引江濟太已累計引江3.54億立方米,入太湖1.49億立方米。
站在新起點上,江蘇更大力度、更加精準推進新一輪太湖治理——
今年,省級重點治太工程項目共安排213項,項目總投資約393.8億元,年度投資約113.5億元,重點實施太湖流域一級保護區生態修復與保護、滆湖新孟河控源治污、蘇南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重點工業污染源綜合治理、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建設等9大工程,為太湖水質持續改善打下扎實基礎。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