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新安小學15名革命師生從淮安出發,踏上了宣傳抗日救亡的征途。如今,淮安市新安小學的一群“小好漢”講解員活躍在新旅紀念館,“小先生”有模有樣站上三尺講臺。他們到工廠進行社會調查,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去田園鄉村看禾苗生長,“新旅精神”悄悄融進了孩子們的校內校外“課堂”。這正是當地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著力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的縮影。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淮安是著名革命老區和新安旅行團出發地。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有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等176處革命遺址遺跡,更有講不完的紅色故事。一座革命紀念館就是一個紅色基因庫,一個紅色故事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紅色也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的鮮亮底色。在思政課中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幫助他們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思想內涵,讓青少年在聆聽故事、走進歷史中激發情感認同、激活紅色基因,這是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增強思政課吸引力的有效路徑,也是助力青年與時代雙向奔赴,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縱觀各地,有的利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引導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參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整理和研究。有的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制作紅色文化微課、微視頻等,大力營造“研習傳播+沉浸體驗”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感染性。還有的開展田野調查、理論宣講、科普和專業培訓講座,引導青年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用好“紅色教材”,講好大思政課,既要善于用好“小切口”,也要善用“大資源”。不久前,中共一大紀念館帶著館藏珍貴文物藏品,走進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浦東新世界實驗小學,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景式教學”,打破時空隔閡,極大增強了思政課的感染力、吸引力,讓孩子們把紅色革命故事銘記在心里。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既要注重知識傳授,也要加強情感培育、價值引領。既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注重“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相協調,也要做到學校、家庭、社會齊心協力、同頻共振。總之,要講深講透講活紅色文化“大思政課”,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變成青年的自覺追求,讓他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