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以“崇法善治 E路護苗”為主題的2023年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將在江蘇南通召開。本次活動將進一步匯集政府、家庭、學校、企業等多方主體力量,合力構筑未成年人保護“安全網”,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小小一根網線,能連通少年看見世界的窗口。身處虛擬空間,他們單純而熱情;面對未知事物,他們好奇又興奮。但由于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網上一些“三觀不正”“套路滿滿”的信息蠱惑,常常縱享其益,又深受其害。環顧四周,整天困在手機、電腦里的“網癮少年”不在少數;出口成“臟”,醉心惡俗爛梗的學生比比皆是;一些涉及詐騙、謠言、網戀網聊、涉黃涉暴的推送更是令家長膽戰心驚……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未成年人最容易成為被網絡亂象“圍獵”的對象,且年齡越小,風險越大。為了“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成長,網絡時代下必須將保護前置。
近年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被擺在重要位置。《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國多項制度法規中都有著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規定。2022年“清朗”專項行動處置賬號680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關閉網站7300多家?!胺ňW”越織越密、“清朗”長治常安,帶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網絡空間治理任重而道遠,未成年人“中招”現象依然存在。上網方式日漸豐富多樣,風險形態也會不斷翻新,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發力,讓“計劃”應對得了“變化”,是我們面臨的共同課題。
其實,未成年人能夠長時間接觸網絡,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長的“默許”。而每一次沉迷、受害的背后,與家庭陪伴的不足、父母關愛的缺失緊密相關。有些家長時間少、工作忙,于是給孩子一部手機以此解放自己的“雙手”。長此以往,孩子們更傾向于在游戲和短視頻中尋找想要的“快樂”。然而,亂花漸欲迷人眼,網絡環境須明辨,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須臾不可放松。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研究發現,親子關系每增加10%,孩子網絡成癮問題能降低7%到8%。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承擔起第一責任,才能更好地規范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實現健康的“網上沖浪”。
接觸網絡,是當代未成年人與這個時代接軌的重要途徑。因此,對他們的保護決不能以“沒收手機”“拔掉網線”等方式一刀切,而是需要教育和引導。做好孩子用網的“守門人”,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社會當屬“第二課堂”。全社會通力“護苗”,意味著要匯集政府監督、學校教育、家庭引導、企業履職等各方主體力量,這也是2023年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的重要目的。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我們能找到共管共治的“良方”,解決好未成年人“成長的煩惱”,為其“綠色上網”保駕護航。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全社會的“大合唱”。待到網絡安全“綠蔭”亭亭如蓋,相信“少年的你”能夠更快樂地在網絡海洋“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