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上,為期三天的2023中國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暨惠山泥人文化藝術節在無錫惠山正式啟動,非遺活動、展示、演出精彩紛呈。首批“百匠千品”獲獎名單新鮮出爐。喬錦洪、姚永海、趙紅育、趙建高、夏征等30名代表性傳承人和惠山泥人擺件盲盒——《五虎將》小板戲系列、惠山油酥制作技藝——惠山油酥等160個非遺項目榮獲無錫非遺傳承創新“薪火百匠”和“精品項目”,他們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更是非遺傳承創新的時代工匠。當日,還首發了《惠山泥人·塑說》微電影。
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擦亮“最無錫”文化名片
無錫目前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61項,其中國家級11項、省級51項、市級168項、縣(區)級131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90人?!拔覀兓拘纬闪藝摇⑹?、市、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無錫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無錫進一步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保護傳承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為更好推動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擦亮“最無錫”文化名片,《無錫市“百匠千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出臺,從創新市場供給、推進融合發展、加快人才培養等角度有的放矢地進行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選樹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傳承人,開發1000項具有市場前景的非遺產品。建設集精品展銷、非遺研學、實景演藝等功能于一體的“錫作范”,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協作、品牌授權、連鎖經營”的非遺推廣營銷平臺。同時,精心打造“樂游無錫·非遺購物節”,組織全市非遺店鋪、老字號、非遺文創企業參與其中,拓展線上線下多元化銷售渠道。當天公布的正是首批名單,這也意味著,今后,這些非遺項目將更多地與我們的生活產生聯動,讓非遺文化更好地滋養這座城市與百姓。
拓展“非遺+”新場景,探索非遺旅游“新路徑”
昨夜(27日)的惠山古鎮燈火璀璨,繡嶂街上,各種非遺傳統技藝琳瑯滿目,觀眾在非遺市集上玩游戲、看雜耍,身臨其境感受非遺之魅和“水韻江南”的萬種風情。
“太有意思了,整條街上都是非遺攤位,我都看到挪不動腳步了?!睆暮幽祥_封來無錫旅游的劉玫女士開心地表示,一家人本來想看看惠山古鎮的自貢燈以及國潮街區,沒想到在街上看到這些有趣的非遺小攤位,已經逛了40分鐘,仍意猶未盡。時下,非遺體驗逐步成為旅游休閑的新亮點。
近年來,無錫以非遺文化為切入點,陸續推出非遺旅游新項目和新場景,進一步激活非遺和旅游的內在潛力,推動創新融合,探索非遺發展“新路徑”。比如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思路,把非遺元素融入全市重點景區,如拈花灣、三國水滸城等景區采取提供場所、減免租金、優先推廣等舉措,在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常態化植入非遺體驗;宜興善卷洞景區、清名橋古運河景區被江蘇省列入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單位;惠山古鎮更入選首批江蘇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每年的固定非遺研學深受市民的喜愛;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牽頭設立的無錫非遺實驗基地,引進精微繡、留青竹刻、錫劇、紫砂、惠山泥人、二胡等獨具無錫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果說非遺進入景區是第一步,那么推進非遺與旅游線路融合則是關鍵點。近日,無錫發布了“運河水弄堂非遺特色休閑游”等8條“樂游無錫”非遺旅游線路,創新非遺消費場景,供給市民和游客更有“文化味”的文旅體驗。如“跟著非遺游無錫”、“開盲盒·賞非遺”、“錫式非遺·愜意生活”和“非遺文創·帶我回家”等,串聯了120個傳承傳習點、涉及168個非遺項目,推動歷史文化遺址、非遺集聚街區、非遺工坊和非遺村落串珠成鏈,帶給游客別樣感受。
非遺與歷史街區(村)也成了“旅游搭檔”,目前無錫已打造市(區)級非遺特色村9個,非遺業態集聚度高、符合文旅融合發展方向、拉動文旅消費規模較大的市級非遺街區2個。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宜興市丁蜀鎮西望村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
線上線下相結合,提高非遺惠民“親和力”
無錫連續7年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主題系列活動,通過舉辦非遺集市、非遺講座、非遺展演展銷等,助力非遺惠民,提高非遺惠民“親和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各板塊聯動互動的方式,組織全市50個傳統技藝類、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非遺文博文創產品以及無錫老字號在現場展示展銷,全方位營造家門口的非遺消費體驗場景,同時還配套推出“樂享非遺”專場演出、“云游非遺”影像展、千名小記者看非遺等一系列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嘉年華”。
市民張影影是一位逛市集達人,“無錫的市集其實不多,但是西水市集給了我很多驚喜?!彼嬖V記者,市集上可以看到很多非遺攤位,在此之前自己是不知道無錫有那么多非遺的,瞬間就有了文化自豪感。西水市集通過觀非遺、賞非遺、品非遺、聽非遺、游非遺、購非遺,帶市民走進最鮮活的“非遺”世界,盡顯“錫式”生活的優雅美好。
除了市集,無錫更創新舉辦非遺旅游大會,通過主題論壇、實景演出、運河非遺大集、非遺美食匯、錫劇藝術匯演等,吸引了20萬游客來體驗,線上總傳播量超過1.2億次。作為全省唯一保留的專業性文化藝術產業博覽交易會,無錫文博會自2011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
“非遺”新經濟崛起,融入現代生活綻新枝
無錫現有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無錫精微繡、無錫留青竹刻、錫劇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學者、江蘇省文化館原館長戴珩指出,“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展現多彩的中華文化與深厚的民族記憶,也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成為開啟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鑰匙”。
搭建銷售平臺,拓寬非遺消費新渠道成了非遺工作者們最喜歡討論的話題。連續4屆線上線下同步舉辦“非遺購物節”、5場次舉辦非遺市集活動,邀請長三角40余個特色非遺項目、非遺文創來無錫集中展示,較好地帶動了非遺企業、傳承人全面創造市場需求。無錫更是首個規模性引入數字產品集合概念的城市,非遺文化以更為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給廣大受眾?!白⒅財底仲x能傳統非遺,以非遺作品為原型,依托數字技術的創新,用年輕人愛聽的語言,年輕人愛看的形式創造數字形象來呈現作品。”無錫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數字藏品《留青竹刻》《惠山泥人——兩小無猜》《吳歌》等12個系列120個藏品,一經發布,便秒殺售罄,銷售額約100萬元。
記者采訪中獲悉,與阿里巴巴、淘寶、抖音電商等平臺合作,組織引導無錫精微繡、腳踏年糕、宜興紫砂等11個非遺項目,16名國家、省級傳承人,35萬件(套)非遺產品入駐新消費平臺,用直播、預售等形式開展線上銷售活動,推廣個性化、定制化的非遺消費模式,培育“小而美”的非遺品牌。僅去年6月份以來,就累計銷售非遺產品20.8萬件(套),銷售金額1818.9萬余元。(馬晟、陳鈺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