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全維度、多景式呈現了一條“路”走向繁榮的時代鏡像。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路,也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時間的表盤上,回蕩著中國攜手世界共繁榮,推動“帶帶相連、路路相通”的堅定行動。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從無到有,創造性地傳承弘揚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
奏響嘹亮“和音”,“一帶一路”照亮希望之光。貫通古今、縱觀歷史,從歷史深處的駝鈴聲聲,到如今的中歐班列汽笛遠揚,“一帶一路”再現古絲綢之路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用獨特的“路相通”“心相融”傳遞著新的希望之光。沿著歷史的方向繼續前進,合作共贏的篇章在新時代接力升華。如今,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一帶一路”大家庭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寫下了循正道、應潮流、順人心的濃墨重彩一筆。
唱響合作“高音”,“一帶一路”締造繁榮之路。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不分國別,不論膚色,我們都深刻認識到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合作的方面縱使千條萬條,經濟交融始終重中之重。特別是時下“地球村”里面臨著重重考驗和挑戰,經濟復蘇乏力,人類社會如何走向光明的未來之問愈發強烈。答好這一問題,攸關每個國家、每個人。合作的命題如何作答?共建“一帶一路”給出了讓世界廣泛認同的時代答案。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運輸合計貨值超3000億美元;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一條條經濟走廊不斷開辟,一項項合作項目落地生根,貿易投資合作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十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顯著成效,不斷開辟著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開共建各國繁榮發展一片片新天地。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當民間往來日益密切,文化交融持續碰撞“火花”,“一帶一路”便寫滿了“人間繁華”。從啟動實施“文化絲路”計劃,到廣泛開展“歡樂春節”“你好!中國”“藝匯絲路”等重點品牌活動,“一帶一路”不僅經濟“脈搏”強勁跳躍,文化“心跳”也在加速跳動,一場場深入人心的文化年、旅游年不斷開啟世界合作交流新氣象,一個個開拓視野的文物展、電影節、藝術節、圖書展、音樂節讓“一帶一路”合作持續走向“深融”。絲路一家親,民心相通基礎越來越穩固,“一帶一路”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越夯越實。
一份白皮書,寫滿了一“路”繁榮。走過絢爛十年,“一帶一路”茁壯成長,深得人心。邁向下一個精彩十年,希冀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身合作、邁出務實步伐,共同鋪就這條希望之“路”的新繁華。(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