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長假,一撥又一撥游客慕名打卡南京長江邊的網紅景點映虹橋。“第一次從這樣的角度看南京長江大橋,壯美、恢弘,很自豪。”陳先生從連云港趕來,此前他在網上刷到映虹橋的短視頻,心生向往,這次終于成行。這個“超長黃金周”,僅映虹橋一個景點的游客就有近10萬人次。
△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全景
萬里長江奔騰至此,轉了個90度的彎,沉淀下沿岸萬米精彩。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上游自涵碧樓,下游至五馬渡廣場,全長約12.2公里。這段萬米岸線文脈悠遠,每個歷史節點在這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600年前鄭和下西洋,中國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承接了中國近代史的起始,宣告了一個舊時代的終結,也成就了多個“第一”,見證了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強國之路。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現代快報調研團深入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圍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行了采訪調研。江水拍岸,汽笛長鳴,滌蕩舊時滄桑。江豚歡騰,游人如織,不盡潮玩網紅。這里,正浸染著時代的光彩,展開“最長江”的畫卷。
文脈悠遠
經歷屈辱也見證榮光
從格拉丹東的冰川到上海的崇明島長江口,6300千米的長江四次“拐彎”,在南京段完成最后90度彎后奔騰入海,位于南京主城西北角的鼓樓濱江下關段,恰處于這一拐點。
南京媽祖文化研究院院長、“老下關”萬貴祥告訴現代快報調研團,老下關古代叫龍灣,它瀕江依城,山水城林交相輝映,是“金陵北大門”。
短短萬米,卻步步皆歷史。浪奔浪流,道興衰屈辱,見自強不息。
△位于南京鼓樓區的龍江船廠遺址
這里是鄭和下西洋始發之地。位于漓江路的龍江船廠遺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眾多申遺點中唯一一處皇家性質的古代造船類遺址。航海家鄭和當年正是乘坐這里制造的寶船,遠航到非洲東海岸,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壯舉。
△靜海寺
這里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苦難滄桑。獅子山下、閱江樓旁,寧靜的靜海寺訴說著百年榮辱。靜海寺本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下西洋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禪寺,但它也是《南京條約》的主要議約地。
2023年5月18日,提升改造后的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靜海寺)重新對公眾開放。館里展陳著“中英《南京條約》史實展”,眼前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靜海寺)宣教部主任馬瑩介紹,鴉片戰爭后,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史稱《南京條約》。之后,因《南京條約》又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有數百條甚至上千條。這座金陵名寺從此蒙上了歷史恥辱,承受著國之哀傷。
△警世鐘
如今,陳列館庭院最顯眼處,有一口警世鐘,這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年,由南京大中小學生和各界愛國人士捐資鑄造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八個大字赫然醒目。
△渡江勝利紀念館
黑暗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從這里開始,也在這里走向結束。離靜海寺直線距離僅3公里的江畔,渡江勝利紀念館記錄著走向強國之路的榮光,紅色的大型群雕“千帆競渡”鮮艷奪目。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4月23日午夜,第三野戰軍第35軍經挹江門進入南京,將紅旗插上“總統府”。渡江戰役的勝利和南京解放,宣告了一個舊時代的終結,標志著中國人民迎來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
敢為人先
幾乎每走百米就有一個“第一”
這里也是近代金陵百年繁盛的開埠之地。自1899年金陵關宣布對外開放,各國商人紛紛在這里開設洋行、建造碼頭、從事航運、開展貿易。從中山碼頭到南京長江大橋,前后建設了中外碼頭17個,漸漸形成了“商埠街”“大馬路”等繁華街道。1930年,大馬路已成為南京城北地區最繁華的街市,時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之稱。據史料記載“下關以鮮魚巷、龍江路、惠民橋、大馬路、二馬路等處最為熱鬧”“凡至三牌樓以南者,皆就下關購買物品”“夜市常延至11時半”。
△大馬路
在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萬米岸線中,3000米長的下關濱江岸線被譽為極具歷史人文底蘊的 “黃金岸線”,起于中山碼頭,止于南京長江大橋。漫步于此,每走百米就有一個“第一”:
南京歷史上第一座火車客運站——下關火車站,始建于1905年,是1908年開通運營的滬寧鐵路的起終點;
中國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寧省鐵路,開建于1907年;
△和記洋行辦公樓,資料圖片
亞洲“第一冷庫”——和記洋行,始建于1913年,是當時南京乃至全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廠;
南京第一個“CBD”——下關大馬路,堪稱民國最繁華中央商務區;
△位于鼓樓濱江的鐵路輪渡棧橋舊址
亞洲第一條鐵路輪渡—— 1933年建成的鐵路輪渡棧橋,是中國最早的火車輪渡,與浦口的鐵路棧橋組成了亞洲第一條鐵路輪渡;
中國人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于1968年全面建成,也被稱為“爭氣橋 ”“自信橋”……
這些“第一”一次次印證,只有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才能挺起民族脊梁。
鐵路和大橋文化被看作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國家記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堡壘。南京文史學者薛冰表示,下關是晚清洋務運動時期發展起來的,是南京最早的現代化城區。鐵路就是例證,“當時,津浦鐵路、滬寧鐵路,以及城內的小火車等三條鐵路線在下關會合,成為鐵路文化集萃之地。”
△南京長江大橋
而南京長江大橋融入的不只是民族記憶,更是家國情感。“當年舉全國之力建南京長江大橋,有成百上千的人主動參加義務勞動,我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萬貴祥回憶說,當時叫“星期六義務勞動”,他的父親是牙醫,“到大橋去義務勞動”是當時特別光榮的事。社會各界公眾的支持也給了施工現場的科學技術人員、工人們以極大鼓舞,在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斷供橋梁鋼等“卡脖子”困境下,大橋建設者最終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新路子。
人江共生
這里江豚嬉戲、鷹擊長空
豐富密集的歷史人文景觀讓人目不暇接,水清景美的生態環境更讓人感受到勃勃生機。
△江豚觀賞地
站在長江微笑驛站江豚觀測站上極目遠眺,一只只黑鳶盤旋在江面之上,不經意間還邂逅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夕陽西下,波光粼粼,不愧為“最美江豚觀賞地”。
△長江江豚 武家敏/攝
據最新調查數據,長江南京段棲居江豚數量達到62頭,與5年前相比增長了24%。其中,近30頭長江江豚生活于鼓樓濱江水域,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種群,占了長江南京段整體數量的近一半。
△在鼓樓濱江水域,常能看到長江江豚和鸕鶿同框
關于長江江豚,著名作家葉兆言最近在江邊35樓家中收獲了“意外之喜”。“我經常在家用觀鳥鏡看江上的風景,秋冬季候鳥成群結隊在江面捕魚,江豚也很活躍,鏡頭經常捕捉到它們的身姿,一冒一冒的,看得隱隱約約。”葉兆言告訴現代快報調研團,要是在觀測點,看得更真切,多的時候,有四五十架“長槍短炮”在那里抓拍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它的回歸,是優良生態的象征,也是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治理成效的體現。很難想象,10年前這一帶卻是另一番面貌。
“雜草叢生,漁民到處私搭違建,碼頭、倉儲、船塢、工廠林立,阻隔觀江視線的同時,沿岸生產生活的廢水、污水直排入江。”回憶起當時的江邊場景,南京市下關濱江商務區管委會規劃建設處四級調研員惠宏記憶猶新,連連搖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長江念茲在茲,因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為了診治“長江病”,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長江的上中下游,主持召開了四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
2023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這15個字承載了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美好愿景和滿滿信心,也昭示了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
△江河交匯處,水清岸綠景美
“2016年前后,南京長江大橋斷面水質為III類水,但金川河和外秦淮河水質不穩定,經常超標達到劣 V 類水。”南京鼓樓區水務局河長制工作科負責人俞琦介紹,鼓樓區自2016年啟動城市黑臭河道整治,至2017年底全流域河道全部消除黑臭;2018年起,實施水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穩定水質,至2020年底,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數年治理,長江大橋斷面水質逐步向好,外秦淮河、外金川河兩條入江支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沿江城市濱水空間重新回歸百姓生活。
一組數據也能看到整治轉型的空前力度:2012年以來,鼓樓岸線拆除生產性碼頭22個,騰退岸線4.5公里,累計搬遷棚戶區居民約1.3萬戶,166名漁民實現退捕上岸。同時累計修復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
△鼓樓濱江,古今輝映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要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調研團發現,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的轉型升級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濱江段提供了優質空間,一場長江岸線的“變身大戲”也華麗上演。
△下關火車主題園
現在,從中山碼頭沿著濱江岸線一路向北,每走幾百米就是一處驚喜:雜草叢生的廢舊平臺,變身歡樂舞臺廣場;低矮破敗的棚戶區,變身游人如織的下關火車主題園 ……
近年來,鼓樓區將“生態+人文”稟賦有機融合,全新的景觀節點串聯呈現,在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勾勒出了一道道最美天際線。未來,像長江微笑驛站江豚觀測站一樣的濱水城市客廳還會不斷“上新”。10月,濱江風光帶大橋公園二級驛站(“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建設將完成,2024年年底前上元門觀江平臺也將正式建成。
可觸摸和潮玩
南京此處“最長江”
聞著花香,在映虹橋看江、橋、月,水天一色;在歡樂舞臺“江邊小劇場”,打卡人氣爆滿的音樂晚會;在下關火車主題園,看一場露天電影,或登上“綠皮火車廂”來一場聚會趴;也可以逛市集,打卡音樂節;花兩元錢,從中山碼頭坐上輪渡,觀江上風景;還可以去鄭和寶船遺址公園、靜海寺、天妃宮、下關歷史陳列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去觸摸歷史,和古今對話。
△中山碼頭
剛過去的“超長黃金周”,映虹橋上到處都是“人人人人”。上橋的步道周圍,擠滿了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他們中,有銀發老人,有抱在懷里的孩子,大家在這里都能自得其樂,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
△映虹橋
13歲的王睿和媽媽從廈門來,他說,“太恢弘壯觀了!”劉女士一家四口從紹興來,在玻璃棧橋上,丈夫把小兒子放到了肩頭上,沖劉女士喊:“快拍快拍,你看這角度,多絕。”陳先生和老伴從連云港趕來,在棧橋上,老伴以大橋和月亮為背景,擺出各種pose,拍得不亦樂乎。陳先生說,以前自己只在大橋上路過,看過風景,這個角度看大橋還是第一次。
△江邊小劇場
眾多游客中,還有家住這一片的老居民。陸貴水每天都有自己的節奏:清晨,到靜海寺、天妃宮、閱江樓一帶散步,空氣好,還有一群老伙伴聊天。吃了晚飯,沿著江邊漫步,看夕陽,看江上的船來船往,偶爾還能看到江豚一家,然后到映虹橋遛個彎。他指著長江大橋說,“我父母是大橋建設者,當年,為了大橋我們一家從武漢搬遷來。后來就一直住在這里。”這幾十年,老人感受到了這一帶的巨大變化,他說,以前這一片棚戶區扎堆,晚上黑不溜秋的,現在,“滿眼都是風景”。
陸貴水說,住在這里,幸福指數高。“主題公園很多,都免費的。江邊景色好,生態好,江邊走一走,心情舒暢一整天。”
南京市下關濱江商務區管委會一級調研員吳更新告訴調研團,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擁有豐富的人文濱江資源稟賦。和記洋行舊址、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南京招商局舊址、下關火車站、下關鐵路輪渡橋、南京長江大橋、民國海軍醫院舊址 …… 這些近現代優秀建筑都保留著。“慢就是快,既要更新也要留住歷史。”吳更新表示,近現代建筑是老下關的“見證者”,讓它們和城市相融,和江岸線共美,是大家的所求。
實地探訪中,調研團深切感受到,這里是長江歷史文化的生動縮影,是萬里長江最為多姿多彩的一段,也將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重要窗口。
△鼓樓濱江夜景
據南京市下關濱江商務區管委會招商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大馬路、和記洋行舊址的近現代建筑,未來都將完成“身份”的轉換。根據規劃,和記洋行舊址將被打造成集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體,預計2026年完成。到那時,游客逛完了映虹橋,就可以到這里休閑,繼續逛吃逛買;而大馬路的近現代建筑,也有布局。“我們在探索招商濱江岸線歷史建筑載體,使舊城改造、民生改善和長江文化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成為城市更新探索新路徑、打造新標桿,彰顯濱江區域歷史文化底蘊。”
江岸線美了、亮了,游客紛紛來了。如何讓流量變“留量”?吳更新說,這也是他們在思索的。比如,有游客建議,在這一段多設置一些共享助力車點位。對此,他們正在綜合考慮,結合未來南京地鐵5號線的開通,交通問題有望迎刃而解。再如,有市民建議,南京長江大橋公園能否跟旁邊的映虹橋打通,這樣可以一站式打卡游玩。另外,主打潮玩名片,打造形式多樣的夜游項目,比如吸引更多文化市集落地鼓樓濱江,建設更多夜游載體,實現年輕人與鼓樓的“雙向奔赴”。
△長江岸線南京鼓樓段
2023年7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江蘇把高質量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努力打造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重要地標。目前,正在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將統籌沿線8市形成“一主八支四片”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布局。
南京市鼓樓區正搶抓機遇、融入大局,著力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重要窗口。鼓樓區將愛護好這萬米岸線、濱江美景并聯動腹地的廣闊空間,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講好當代故事,堅定文化自信,以“繡花”功夫在城中建好一方“一日游憩,穿越百年”的微度假地,使之成為南京主城內最賞心悅目的長江景觀帶、講述和呈現近現代發展史的城中展覽廳和豐饒嶄新的文化地標、城市名片,讓一江碧水更深遠地綿延、滋養、惠澤人民。
萬里長江
萬米濱江
萬里與萬米
南京此處“最長江”
現代快報調研團 鄭春平 鹿偉 孫蘭蘭 胡玉梅 徐紅艷 /文
王光強 丁碧軒 張仁松 趙杰 王曦 /攝
周曉翔 彭飛 陳淵 趙陽/編導
胡寒 呂冰希 李志強 倪博雷/后期
王雨 李丹 閆琳琳 唐家語/設計
部分圖片由南京市下關濱江商務區管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