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繁華地,金秋迎盛事。10月20日晚,清江浦1415街區外街流光溢彩、熱鬧非凡,以“多彩非遺 樂享生活”“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暨淮安文化旅游(港澳)推介活動盛大開幕。
今年是我市連續第六年舉辦非遺盛會。颯爽秋風陣陣,運河風光無限,10月20日至22日,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百余項非遺項目齊聚淮安,讓廣大市民“一站式”品非遺美食、觀非遺技藝、賞戲曲雅韻、享非遺盛宴,體驗一場弘揚經典文化的匠心傳承之旅。
梅香淮安 戲曲傳情
梅開九朵暗香涌,戲韻流芳耀淮城。20日晚,在清江浦1415街區外街,“梅香淮安 戲曲傳情”——梅花獎精品劇目展演精彩上演,京劇、越劇、黃梅戲等7個戲曲劇種、9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以經典唱段連唱的形式展現運河沿線風土人情,拉開了本屆展會的帷幕。?
“效果太好了,一定要讓朋友也來看看!”戲迷李老先生追隨淮海戲而來,直言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是對非遺戲曲的精彩呈現。作為本屆非遺展的重要內容,“運河小梨園”匯集淮安傳統戲劇代表性項目,展示淮安“運河之都”的歷史風韻和“戲曲之鄉”的人文魅力,觀展者在戲劇秀場、戲劇課堂等活動中與戲曲大師互動打卡,學習辨別不同劇種行當、臉譜、角色及各劇種知識。
香約運河 美食薈萃
如何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新光彩、更好融入現代生活?美食,無疑是傳統與當下的重要連接點之一。華燈初上之際,運河靜靜流淌,四海的美食在此交匯,凸顯“世界美食之都”的開放、包容。?
香約運河,品味古今交融的煙火人間。每年非遺的美食板塊,香氣四溢、熱氣騰騰,給觀展群眾帶來舌尖上滿滿的幸福感。德州扒雞、河間驢肉火燒、蔣壩酸湯魚圓等全國各地的美食老字號展位依次排開,經過蒸鹵煎炸等不同烹飪方式,一道道美食蒸騰出鍋、色香味俱全,市民們的品嘗欲與購買欲高漲。當晚,家住清江浦區的孫女士稱贊道:“家門口就能品嘗各種美食,地道又實在,很值!”另一邊,帶著孩子一同前來逛展的李女士一手提著安徽甘露餅,一手拎著采芝齋的蘇式糖果,可謂“滿載而歸”。“‘特色小吃鋪’展區是孩子們的最愛,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式小吃為他們帶來了舌尖上的新感覺。”李女士說。
淮安長魚面、揚州陽春面、鎮江鍋蓋面、東臺魚湯面……走進“面面俱到”板塊,看江蘇各地招牌面條如何翻騰出花樣滋味、滿足食客味蕾。“今天現場跟大師們學到很多煮面的技巧,真是不虛此行。”現場觀展的徐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早晚經常在家煮面吃,等會回家就試試新學的秘訣。
運河工坊 樂享生活
運河綿延千載,沿線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眾多、工藝考究,在一代代匠人的接續耕耘中傳承千年。淮安用一場非遺盛會,融匯運河沿線城市歷史文脈,將可賞、可逛、可嘗的非遺資源串珠成鏈,展示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階段性成果,讓非遺重回市井、融入生活。?
非遺“零距離”,文化共傳承。惟妙惟肖的杖頭木偶、雅致精細的制扇技藝、憨態可掬的太平泥叫叫、晶瑩剔透的淮安糖畫……比肩接踵的游客們看新奇、品文化,一眾能工巧匠亮絕活、展手藝,用精妙工藝、多彩作品,拉近與市民游客的距離,提升街區的文化氣度和深度,盡顯歷經時光荏苒卻亙古不變的文化底蘊與非遺匠心,在不期而遇間為市民游客帶來穿越千古的沉浸式體驗。?
非遺展不僅是鏈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話世界的平臺。在杖頭木偶制作技藝展位,歷經造型、泥塑、石膏翻模、貼紙、上膩子、打磨、頭部裝置機關、著彩勾畫、頭飾等九道工序,一個神形兼備、造型逼真、操縱靈活風格獨具的“杖頭”便完美呈現,引得市民紛紛打卡留念。“太神奇了,杖頭木偶表演運用頂、拉、提、勾、夾、挑、轉等技巧,在方寸之地演繹出萬千氣象。”市民張先生初次看到如此精妙的表演,贊嘆不已,“希望以后多接觸這樣的技藝,實在是太有趣了”。張先生表示,展會讓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認識,期待今后能深入了解并感受。
據悉,本次活動旨在宣傳展示大運河沿線城市非遺保護成就,推進大運河沿線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促進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弘揚。
融媒體記者 王妍妍 吳海濤
攝影 趙啟瑞
視頻 陳大銘 金蘇
通訊員 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