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是各民族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整合的結晶。前不久,“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掀起熱潮。我們看到片片甲骨,包藏著華夏文明的萌芽;何尊的銘文,勾勒出“中國”二字最早的模樣……一件件出土文物以時間軸形式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綿延傳承、不斷演進。一撇一捺,書寫漢字之古韻;一磚一瓦,建起長城亙古流芳;一腔一調,唱出國粹之經典……星漢燦爛的中華文明有著攝人心魄的魅力。廣袤遼闊的中華大地為各民族文化的交織接觸提供了物質基礎,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延續紐帶,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匯聚提供了社會依托,決定了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載體和支撐。
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端正歷史文化認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才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這條堅韌的精神紐帶,將小家與大家緊密相連;這種不竭的精神涌流,將個體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匯在一起。“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華民族的家國觀,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支撐所在,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精魂所系。這種精神的傳承,讓中華文明輝煌于史、溢彩于今,雖經風雨波折而始終屹立如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新時代的青少年,是中國的明天,他們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不久前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規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一定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