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黃浦江畔,“誠意滿淮 共創未來”2023淮安(上海)投資環境說明會在此舉行。64個項目簽約落戶淮安,計劃投資371億元,其中逾九成為工業項目,制造業項目集聚明顯。
不到一個月,10月12日,大運河畔,第六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暨金秋經貿洽談會舉行。簽約項目120個、協議引資1690億元,50億元以上項目14個,其中百億級項目5個。
攀高比強、跨越趕超,淮安一直昂揚向上!
習近平總書記對淮安提出殷切囑托:把周總理的家鄉建設好,很有象征意義。今年是淮安踐行囑托10年再出發之年,站在新起點,淮安市委書記史志軍表示,淮安將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與深化踐行總書記對淮安殷切囑托緊密結合起來,全面落實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部署,深化拓展“153”發展戰略,賦予“象征意義”新的價值內涵,一筆一畫書寫好“走在前、做示范”的淮安答卷。
挺起脊梁
堅定工業強市之路
走進淮安中天鋼鐵超高強精品鋼簾線項目車間,自動化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穿梭往來。“一廠已竣工,部分設備試產,11月全面達產。”一廠技術副廠長劉興華說。項目計劃總投資202億元,2025年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精品鋼簾線150萬噸,占全球鋼簾線年產能的三分之一,帶動上下游產業加速向淮安聚集。
史志軍說,工業沒有突破,談發展就是空話;項目沒有突破,談貢獻就是虛招;科技創新沒有突破,談未來就是空想。淮安旗幟鮮明地突出工業強市,大力培育“7+3”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接續組織開展重特大項目攻堅。
20多公里外,全球單體最大的N型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投資130億元的捷泰新能源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項目正加速建設。“一期已滿產,二期工廠年底也將滿產。我們將持續擴大技術領先優勢,把淮安捷泰打造成行業標桿。”企業行政執行副總經理許冬充滿信心。
項目大突破,帶動投資大提升、發展大提速,全市工業投資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全市GDP增速去年列全省第四、今年上半年列全省第三,淮安攀高比強、跨越趕超的信心越來越強。
乘勝而上,今年4月淮安又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培育“7+3”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為導向,加快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力爭“十四五”末形成一批產值超500億元、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水深魚聚,林茂鳥歸。優質項目向淮而聚的背后,是101%服務的營商環境金字招牌支撐。淮安持續深化“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營商環境建設,中天鋼簾線、天合光能、巨石玻纖等11個在建的百億級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新簽約的18個5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即將開工。這些項目最快的,從簽約到落地僅32天、到首個產品下線156天、到全面投產188天,去年淮安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中滿意度全省第二。
加大突圍
攻堅縣域經濟短板
7月30日,淮安市委八屆六次全會開幕,“縣域經濟突破”成為大會主題。淮安響亮地提出:要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必須把縣域經濟這個“跑道”做強!
位于洪澤區的江蘇佩浦高分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廢棄塑料瓶經過科技“加持”,拉出比頭發絲還細的15D超細旦纖維。發軔于上世紀90年代的洪澤紡織產業,近年來涌現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迎來一波高端紡織產業轉移風口。打造百億級產業地標、建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綠色低碳差異化纖維產業基地,是洪澤紡織產業2025年的新目標。
史志軍毫不避諱地說,就淮安來說,縣域經濟不夠強、對市域發展支撐力不足,還是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短板。淮安要想更好展示“象征意義”、加快高質量跨越發展,必須把縣域經濟作為突破口,加快壯總量、提速度、增效益,才能把全市發展撐起來。
為此,在市委全會召開前一周,史志軍和淮安市市長顧坤率市黨政代表團專程赴兄弟城市學習考察,市各相關部門和各縣區園區黨政“一把手”悉數參加。
在工作思路上,重點抓好工業強縣、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系統施策4個層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項目突破推進工業強縣,以制造業貢獻提升帶動經濟總量做大。
在“等不起、慢不得”的壓力下,全市上下催生跨越趕超的不竭動力。
15分鐘直達南京北邊界,60分鐘直達南京主城……在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目之所及,近半私家車來自南京。“上半年園區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約40億元,到2025年要實現培育30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200億元的發展目標。”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崢嶸介紹。
漣水縣招引建設3個百億級項目,距全國百強縣只剩“臨門一腳”;金湖縣先后3次獲評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在淮安率先創成石油機械、儀器儀表兩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市經開區持續刷新百億級產業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再到投產的全市最快速度……
“通過3—5年的奮斗,各縣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力求均超過千億元大關,實現全國百強縣、百強區重大突破,各形成1—2個50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史志軍說,淮安正處在滾石上山、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要以敢拼、敢搶、爭一流的勁頭做強縣域經濟“跑道”,把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
以“綠”為底
厚植城市生態底色
淮安白馬湖旅游度假區,百畝花海和大湖風光旖旎迷人。退圩還湖、清水入湖、清淤凈湖、生態養湖,通過“四湖工程”,湖區凈水面擴大到90平方公里,白馬湖創成國際重要濕地和兩個國家4A級景區。
四水穿城、五湖鑲嵌,生態環境優越是淮安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最大底氣。淮安在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上更好展示“象征意義”,提出“三個千萬不能”,即千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千萬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方式,千萬不能還有“將生態與發展對立起來”的思維觀念。
大運河清口樞紐核心展示園項目現場,廣場碼頭、健身步道、景觀小品初見雛形。淮安統籌抓好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等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碧水三年行動、洪澤湖治理保護等工作,讓水成為賞心悅目、聚氣生財的“秀水”。
作為淮安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的一次嘗試,國峰清源生物燃氣公司的農業“綠島”項目,建成后年可處理畜禽糞污80萬噸、水稻秸稈4萬噸,年創利潤超1000萬元。
搶抓用好淮河生態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等戰略機遇,淮安支持企業創建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制造、融入綠色供應鏈,加快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提升產業綠色顯示度和生態附加值。
以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為引領,在淮安這塊1.01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和諧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悄然形成,綠水青山繪就一幅“壯麗東南第一州”的大美畫卷。
幸福加碼
“民生答卷”暖心懷
省金湖中學今年高考取得亮眼成績。該校黨委書記、校長夏衡介紹,淮安市委市政府吹響“縣中振興”號角后,該校搶抓機遇制定“1334”發展思路,圍繞一個辦學目標,即建成江蘇省高品質科技特色高中,堅持“喚醒”“對話”“融通”三大教育主張,搭建紅色育人線、藍色分數線和綠色生命線“三線”課程架構,抓實“四方面”落地措施。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淮安重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顧坤說,今年起淮安把縣中振興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引領性工程,市委市政府作專題調研、明確目標任務,從今年高考看進步明顯;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推進縣中高質量發展的10條意見和3個配套辦法,力爭通過3—5年攻堅,讓每個縣區都有全省叫得響的一流高中。
“淮安是我曾經求學的地方、最初夢想的起點,畢業10年后又回到第二故鄉。”9月26日,在2023級淮安大學生集體開學典禮上,中天鋼鐵集團(淮安)新材料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淮陰師范學院2009級學生于錦分享個人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故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淮安把大中專生就業創業放在“C位”,開展“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大學生留淮就業”計劃等,先后建設200個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今年組織調研979家在淮單位,共征集1465個崗位11168人的用工需求,在集體畢業典禮現場發布。“產業人才8條”“人才安居保障16條”等政策先后出臺,加速構筑起大學生留淮創業就業的政策保障體系。
“民心工程”寫在萬家燈火里。淮陰區黃河花園小區,統一整潔的樓體墻面、規劃整齊的停車位、修葺一新的雨污管網,讓建成20多年的老舊小區煥然一新。9月,住建部城建司召開全國2023年老舊小區改造部級聯系點遴選項目交流會,該項目成功入選。今年,淮安將完成201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24828戶。
在這座昂揚奮進的興業安居之城,更多“愿望清單”正加速轉換成可觸可感的“幸福實景”。
攝影 管偉法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