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年來,江蘇省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和充分受益者,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共同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落地落實,不斷推動“藍圖規劃”變為“現實畫卷”。
5年來,長三角這片土地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市場容量最大的區域之一。產業發展日趨密切,科技協同不斷加快,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民生服務更有溫度,設施聯通愈加通達。我們選取一個省際毗鄰區域、一張科創名片、一項公共服務、一湖生態共治、一線互聯互通5個切片,共同見證長三角三省一市攜手并肩、同頻共振,繪就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美好畫卷。
一個省際毗鄰區域:“好鄰居”升級“合伙人”,3萬人樂享“雙城生活”
11月3日早晨7時,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居民吳廣明從家出發,驅車沿G104國道跨過汊河大橋,約45分鐘后到達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開啟一天的“雙城生活”。
南京與滁州一河之隔、一衣帶水,而地處蘇皖交界的汊河鎮,又與南京江北新區緊密相鄰。2019年12月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支持頂山—汊河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從此,“好鄰居”升級成“合伙人”,攜手按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加速鍵”。
“剛開始,南京來安兩地都在修路,經常堵車,出行不太方便,每年約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工作在汊河。”吳廣明曾在南京生產銷售空調出風口產品,2015年將工廠整體搬遷到汊河,頻繁來往蘇皖兩地的他,對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變化感觸頗深。“依托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契機,兩地同城化通達能力不斷提升,如今車程縮短到45分鐘,方便多了。”
空間距離不斷拉近,兩地人員往來更加快捷,也讓產業發展更加密切。位于南京江北新區頂山都市產業園的南京浦鎮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位于來安縣汊河經濟開發區的安徽盛世高科軌道裝備有限公司——這兩家民企的總經理是同一個人——袁學榮。
“‘頂山—汊河’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兩地產業實現無縫對接。”袁學榮表示,交通產業是南京優勢產業,吸引一批龍頭企業集聚,如中車浦鎮是全國著名的軌道車輛主機廠,需要大量的零配件企業進行配套;與浦鎮公司一河之隔的汊河鎮,具有明顯的載體空間優勢,形成了軌道交通配套產業集群。“兩家公司分布在兩市,各自對接所在地優勢資源,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
隨著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區域深度合作的開展,汊河鎮逐漸成為承接南京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如今,兩地在產業鏈合作與“雙招雙引”上“無縫對接”,形成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特色主導產業。與此同時,從資本與項目對接到民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毗鄰的區位、便捷的交通、成熟的配套,讓近3萬名像吳廣明這樣的南京人,在汊河過上便捷愜意的“雙城生活”。
一張科創名片:“創新券”通兌通用,“創新力”跨省共享
蘇州吳江有這樣一群“追光者”,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綠色化”——
“當光能和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時,會產生具有強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光生電子和空穴,它們會將環境中的水、氧氣等進一步氧化還原,變成羥基和超氧自由基等活性物質,可分解凈化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蘇州羿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正舉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里捕捉光、催化光,并研究、計算在這過程中“消滅”的污染物有多少。
在經歷一段時期的“慢熬”后,研究終于取得一定成果,朱正舉決定加快成果轉化,帶領團隊開發一款帶有貴金屬的光催化劑,用于含氯含硫的尾氣處理。然而進度“卡”在了經費上,“作為一家小微公司,我們前期把所有經費都用在實驗室科研中,產業化環節風險大、負擔重,團隊難以支撐。”朱正舉說。
蘇州羿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一籌莫展之際,一張小小的“創新券”,讓“追光者”們重獲希望。團隊找到華東理工大學專門研究貴金屬和燃燒制備納米粉體的科研組,雙方共同申請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并成功開發出一套貴金屬耦合催化劑。一張券,聯通了江蘇、上海,讓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區域“牽手”,匯聚成一股協同創新的強大勢能。“2021年我們通過創新券獲得36萬元科研資金,這筆資金幫助我們迅速將技術落地為產品——商業化的光催化板。”朱正舉告訴記者,該產品投入市場兩年來,客戶反饋一直很好,也成了公司主打產品。
今年,朱正舉再一次與華東理工大學啟用“創新券”,這次雙方申請50萬元資金,研究方向為鋰電池生產中的凈化。“生產鋰電池隔膜會產生很多二氯甲烷廢氣,這是一個處于上升期的新興市場。”他激動地說,團隊專門研發一款針對二氯甲烷的光催化劑,目前這個項目即將結項。
作為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的創新因子自由流動,充分集聚。小小一張“創新券”,是長三角科技共享、開放共贏的縮影,用券、享券、兌券暢通無阻,讓無數心懷創新精神的“追光者”在長三角這片科創熱土上堅定前行——
當前,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已在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相城區、浙江省嘉善縣、安徽省馬鞍山市等地開展,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的步伐正在加速。
一項公共服務:醫療“朋友圈”不斷壯大,家門口迎來上海專家
“太好了!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上海的專家!”11月2日一大早,無錫市民陳雷就帶著父親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就診。“足不出市”即可享受滬上名醫提供的優質醫療服務,陳雷父親享受到的就醫便利,得益于瑞金醫院長三角合作醫院在無錫的順利落地。
2019年,瑞金醫院無錫分院正式開業運營,這是一家由無錫市新吳區政府投資建設、委托瑞金醫院管理的非營利性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
“我周一在上海總院的專家門診,周二在無錫做手術,周三在無錫的專家門診,周四周五回上海總院做手術……”瑞金醫院無錫分院普外科執行主任孫晶向記者展示他的排班表。
無錫分院院長邵潔介紹,醫院采取“垂直化管理、一體化運行、同質化醫療”管理模式,各臨床科室的學科帶頭人、執行主任全部由上海瑞金醫院醫療專家及業務骨干挑梁擔任,盡可能讓上海無錫兩地患者都能享受到最好醫療資源。
對于在無錫分院不具備救治條件的疑難重癥病人,醫院還為其開辟綠色轉診通道。67歲的陳老日前在瑞金醫院無錫分院確診為腹主動脈瘤,經過綠色轉診機制,他被順利收治到上海瑞金醫院心臟外科進行手術。
“轉至總院的病種都屬于疑難病癥、大型高難度手術,對于這些患者,經過兩院專家的多學科會診和多方評估,無錫分院會發起住院數字申請,總院對接部門實時接收申請,并開具跨院轉診數字住院登記卡,幫助患者順利直轉至總院接受治療。”邵潔說。
“患者自述長期下肢疼痛、抑郁伴重度失眠……”上午10點,瑞金醫院無錫分院的遠程會診中心開啟,一場遠程診斷正在進行。兩家醫院利用信息化手段,開通遠程病理、遠程讀片、遠程會診、遠程查房等遠程互動平臺,通過實時連線,瑞金醫院專家在總院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把控,確保診斷結果可靠、準確。
醫療服務一小步,民生健康一大步。醫院將引進更多滬上優質專家團隊,逐步建立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和人才梯隊,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同時,瑞金醫院太倉分院也正在施工建設,計劃于2024年12月竣工交付。
一湖生態共治:同唱新時代“太湖美”,共筑綠色美麗長三角
秋日,在太湖邊的貢湖灣濕地公園里,鳥兒棲息覓食,魚兒遨游水中,游客度假游覽……公園里的“原住民”和“外來客”共享這一片“綠色天堂”。
45歲的無錫人費嘉在太湖邊長大,見證了太湖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無錫處處可見公園,太湖這幾年藍藻肉眼可見地減少。”費嘉說。
“包孕吳越”的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2007年以來,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治理太湖專項資金32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約3000億元,共實施7000多個重點工程。經各方共同努力多年整治,太湖重現碧波萬頃。今年是落實國家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起步之年。今年7月,我省印發《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開展治太工作。
無錫太湖貢湖灣濕地。 阮忠 攝
無錫是太湖治理的“主戰場”,江蘇15條主要出入湖河道有13條在無錫。“近兩年治太投入均超過100億元,2023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藻情為2007年以來最好。”無錫市副市長馬良亮出無錫更大力度守護太湖的決心。無錫將把太湖治理作為無錫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聚焦入湖河道、西部湖區等重點區域,聚焦工業、生活、農業、湖體氮磷污染治理,全面實施新一輪太湖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和9個專項方案,確保太湖無錫水域水質2030年穩定達到Ⅲ類。
長三角一體化的加速推進,也讓長三角各地經驗共享,賦予河湖全新面貌。
10多年來,江蘇省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監測科科長張軍毅帶領團隊整理了100多萬張太湖流域藻類形態學圖片,為準確監測太湖藻類積累了寶貴資料,也為太湖安全度夏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藻類人工智能分析儀”系列設備,將每個樣本分析時間從3小時縮短至10分鐘。目前,該系統不僅在江蘇多地應用,還被上海相關部門引進,藍藻監測分析效率大大提升。
安徽巢湖曾經同樣面臨藍藻治理的難題。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子公司副總經理樹大偉告訴記者,為了盡快實現巢湖近岸臭味管控,2019年,合肥市包河區政府帶隊到無錫考察,引進2.0版本治藻技術——德林海原位深井大通量控藻技術。目前,巢湖藍藻問題基本得到控制,水質一年比一年好。
一線互聯互通:滬寧沿江高鐵通車,“軌道上的長三角”再上新
9月28日滬寧沿江高鐵開通運營以來,給沿線上班族們帶來一路直達的欣喜。
有江陰網友這樣分享自己“從江陰到上海上班的一天”。過去,從江陰到上海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鐵路,順風車坐到常州北站,再乘高鐵到上海虹橋站,最后轉地鐵,全程用時1小時55分;另一條是公路,客車全程直達上海客運總站,用時2小時24分。不管哪一條,都少不了輾轉與顛簸。
滬寧沿江高鐵的開通,對跨城上班的許多人而言,意味著“家”的距離更近了。
10月4日晚,范青竹像往常一樣返回上海。列車到站時,她特意看了一下時間,這一次僅用1小時。“終于盼到雙向的‘高速’奔赴了!滿滿的幸福感。”范青竹是盛合晶微半導體(江陰)有限公司的法務總監,去年入職后就一直駕車在上海江陰兩地間往返,最長的一次車程需要近5小時。“高鐵極大便利了沿線市民出行,還給企業發展帶來利好。”她說,投資人來訪、拜訪供應商更加便捷,公司走出江陰招引人才也更有底氣,可以更好地留住現有的尖端、高技能人才。
11月1日,在寧杭高鐵、滬寧沿江高鐵與長深高速、南京繞城高速東山樞紐交會處,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正在行駛。本報記者 余萍 攝
滬寧沿江高鐵,正線長278.5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共設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8座車站。作為鑲嵌在蘇南大地上的一條“珍珠項鏈”,滬寧沿江高鐵穿越世界級揚子江城市群,串聯起GDP總量高達1.75萬億元的縣區板塊,成為加強蘇南經濟強縣與長三角中心城市聯系的“大動脈”,“鏈式反應”釋放疊加效應,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催生更多活躍“引擎”。
“這條高鐵開通運營,對于織密江蘇鐵路網、提升滬寧之間運輸大通道的整體功能、加快構建江蘇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促進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省鐵路辦公室副主任馮兆祥介紹,滬寧沿江高鐵為揚子江城市群高效互聯互通增添新通道,在省內與滬寧城際呈交叉銜接,與京滬高鐵江蘇段溝通互補,在長江南岸形成“滬寧六線高鐵大通道”,有效緩解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運力緊張局面,使江蘇高鐵網整體功能實現新提升。
10月11日,鐵路部門實行第四季度列車運行圖,滬寧沿江高鐵列車開行頻次大幅加密,從開通運營初期的10對加密至目前的38對。武進、金壇、江陰等車站客流進一步增長,長三角城市之間經濟社會互聯效應進一步放大,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林杉 王夢然 許愿 許海燕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