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個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11月16日為今年的世界胰腺癌日。胰腺癌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困難,手術難度大,長期生存率低,素有“癌王”之稱。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年發病率約為4.36/10萬(世標發病率),且逐年升高。隨著診斷水平、外科技術以及藥物等綜合治療水平的進步,胰腺癌的預后在近年來有了一定提升。
△江蘇省人民醫院胰腺中心團隊
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胰腺中心主任蔣奎榮教授介紹,胰腺癌之所以“難治”,除卻本身惡性程度極高之外,主要是因為發病隱匿,缺乏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手段,高質量的根治性手術技術難度極大,且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
雖然特異性不高,但胰腺癌患者仍具有以下相對常見的主觀癥狀:上腹部不適和腹痛: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痛等,少數累及交感神經節的患者中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腰、背甚至肩部疼痛;消化功能不良:厭食、不明原因的消瘦等;黃疸:位于胰頭的胰腺癌若進展堵塞膽管,可引起皮膚、眼睛的黃染,小便顏色加深至濃茶甚至醬油色,嚴重者同時伴有糞便顏色變淺,可出現灰白色如陶土樣的糞便。
對于沒有癥狀的人群,50歲以后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尤其是沒有過明顯高胰島素血癥的,或者糖尿病患者出現近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有長期的抽煙飲酒史、慢性胰腺炎病史等都是患胰腺癌的高危因素,需要注意。此外,胰腺癌也有遺傳性危險因素。
很多患者確診時就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而能有手術治療機會的患者總體的治療效果比不能手術的好得多。因此重視胰腺癌早期的一些癥狀,及時篩查,是與死神對抗的最佳手段。目前胰腺癌最主要的篩查的手段包括血液腫瘤指標的檢測和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腹部的增強CT。胰腺癌相關腫瘤標志物包括:糖鏈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和糖鏈抗原125(CA125)。
胰腺癌如果發現較早,能根治性手術切除,則輔之以術后化療的實施,可以為他們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多數患者或者在發現時就已經出現遠處轉移,或者雖沒有全身轉移,但病變累及腹部重要的血管,導致根治性手術切除困難,僅可在部分胰腺大中心安全有效地實施。
高質量的胰腺癌根治性切除術手術難度大,是技術門檻高、對圍術期管理要求嚴格的第4級外科手術,一般的腹部外科醫生難以安全有效地開展。因為胰腺本身與關鍵的腹腔大血管、胃腸道、膽囊/膽管、脾臟等周圍臟器是一個解剖的整體,有密切關系,胰腺癌根治性手術總是必須包含周圍臟器的整塊切除,因此要求胰腺外科醫生除胰腺外,也必須熟練掌握胃腸、肝膽乃至血管外科的手術技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項胰頭癌根治術被譽為腹部外科手術“王冠上的明珠”。此外胰腺手術不僅是臟器切除,還需進行復雜的消化道甚至血管的重建,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率,要求高超的重建技術和圍手術期管理。全球各地的數據都顯示,在胰腺大中心接受相關手術的胰腺癌患者的手術安全性以及長期的治療效果都顯著優于手術量較小的單位,因此建議到專業的胰腺中心就診手術。
通訊員 郭峰 蔣海燕 宮丹丹 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