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持續改善長江生態,厚植綠色發展動能,暢通雙循環主動脈,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奮力書寫滄桑巨變的揚子風華
◇南京將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更多體現歷史傳承、代表中國形象的特色文化標識,助力江蘇建設成為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的重要窗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 凌軍輝 ? 陳剛 ? 楊紹功
△ 長江江畔的三橋濕地公園、南京城市景色(2023 年 11 月 6 日攝)季春鵬攝 / 本刊
從高空俯瞰,長江南京段岸綠水美、百舸爭流、巨輪暢達。這是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自古天下文樞,如今仍是天下樞紐。
這是大江大城的雙向奔赴。從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南京在全國率先出臺保護長江岸線地方性法規,生態岸線占比超八成,沿江綠色廊道聯網成片,大江蝶變煥新顏。
這是萬物共生的和諧交響。從工業文明開發索取到生態文明保護反哺,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浮游動植物 237 種,魚類 64 種,江豚種群數量 5 年增長 24%,是全國罕見主城區能穩定觀測江豚的城市。
這是長江文化的時代表達。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輪廓日益清晰,自然風貌、人文景觀、大江神韻交相輝映,萬里長江和千年古都碰撞出璀璨的文明火花。
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毓秀一處。依江而建、因江而興、擁江而美,南京牢記 " 國之大者 ",持續改善長江生態,厚植綠色發展動能,暢通雙循環主動脈,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奮力書寫滄桑巨變的揚子風華。
全域保護 ? 涵養生態自覺
清晨,薄霧籠江。全國首個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長江新濟洲上,葦蕩間傳來 " 鳥中國寶 " 東方白鸛的擊喙之聲,鳥鳴交錯呼應,啾啾啁啁、嘟嘟噠噠 …… 好不熱鬧。
人退魚鳥歸。2016 年以來,這里的濕地面積從 1063.5 公頃增加到 1876.1 公頃,維管束植物從 354 種增加到 580 多種;鳥類從 103 種增加到 220 多種 …… 江中小島變身生態寶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了新注腳。
南京鼓樓濱江,數十米高的塔吊矗立休閑步道旁,作為工業遺存見證著大江變遷,標注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新高度;最新版南京國土空間規劃顯示,長江穿城而過,滋潤占城市面積七成的綠色開敞空間,宜居城區和美麗田園融合,展示江城綠色發展新圖景。
從洲島到岸線,再到全域,南京堅持全流域保護、全景式防控、全要素治理,一場 " 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 " 變革加速推進。
順江而下,江岸新景美不勝收:江寧建成綠色親水濱江公園,建鄴魚嘴濕地成網紅打卡地,鼓樓中山碼頭再現火車、輪渡同框歷史記憶,棲霞漫山紅楓臨江而立 ……
岸上修復見成效,水質、空氣也明顯好轉。南京長江大橋南堡,金川河入江口,水質清澈,可見游魚。流經主城區的金川河,一度因生產生活污水跑冒滴漏發黑發臭。南京全面排查金川河流域 1178 個排口,雨污分流、斷水清淤、引流補水 …… 經過系統施策,各斷面陸續達標,金川河煥然一新。
如今,南京 42 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 100%,18 條主要入江支流水質達Ⅲ類及以上。
因 " 微笑 " 而停留,江豚觀測點—— " 長江微笑驛站 " 游人不斷。觀景平臺上,年輕的母親楊霞舉起手機,鏡頭中的女兒背靠大江、笑意盈盈。這里是全國唯一 " 豚在城中 " 觀測點,一路之隔便是商務區、居民區,人們樓上賞江景,樓下覓江豚。
為 " 微笑 " 而守護,數萬市民、志愿者參與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活動。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說,江豚公益跑、江畔全民尋豚、" 微笑天使 " 影像展等活動中,家長拉著孩子、老師帶著學生、潮男攜手潮女,猶如共赴盛會。
長江恢復生態,江畔恢復生機,江城充滿生趣。唐代詩人許渾曾在此感慨 " 江豚吹浪夜還風 ",千年之后,市民仍能在主城區看到野生江豚。目前,長江南京段棲息江豚數量增至 62 頭。長江與城,江豚與人,歷經千年依舊同框,與江共生有了新表達。
道法自然,生養萬物,這是一座江城的生態自覺。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說,南京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從過去的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把江與城作為生命共同體系統謀劃、綜合治理。
創新驅動 ? 澎湃綠色動能
一滴江水,照見太陽是自然的寫意," 照見 " 物種則源于科技的魅力。
在位于江心洲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生態健康平臺技術團隊正潛心攻關,用環境 DNA 技術精準進行生物監測和生態健康評價,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撐。" 只需一小瓶江水,通過批量快速測序,就能了解流域物種分布情況。" 平臺負責人楊江華說。
退,是為更高質量進。昔日沿江工業帶,蝶變生態創新帶。南京加強生態領域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已建土壤環境、污染控制等全國重點實驗室 5 家,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等新型研發機構 53 家,綠色低碳轉型注入了科技動能。
明城墻下,秦淮河畔,門西片區曾是老南京紡織工業發軔地。如今,南京老棉紡廠舊址引入城市 " 硅巷 ",集聚以聯通物聯網全國總部為代表的上下游企業,成為招才引智、賦能科創的 " 城市客廳 "。
城市更新,賦予老街巷新活力。截至 2022 年底,南京市級備案的 " 硅巷 " 載體共 65 家、達 194.07 萬平方米,入駐企業總數 3346 家,集聚高新技術企業 471 家。
進,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8 月底,南京第七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紫金山實驗室發布 4 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其中 " 智驅安全網絡 " 一體化架構,首次成功驗證對 5Tb 級 DDoS 攻擊的高效智能防御能力。兩年前,這一數值還只是 1Tb 級。
建成 EDA 計算中心,舉辦全國首個 EDA 競賽,引入華大九天等企業 …… 我國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南京江北新區,錨定集成電路關鍵技術,致力 EDA 產業自主可控,華大九天、芯華章、新思科技等相關企業的產品已覆蓋 EDA 產業全鏈條的 70%。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攀登科創 " 紫金之巔 "。今年,南京 8 家實驗室通過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累計達 18 家。同時推進信息高鐵、開源軟件、原子極限微制造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建好集成電路 EDA、第三代半導體等國創中心,形成體系化攻關 " 卡脖子 " 難題矩陣。
" 從 0 到 1"" 從 1 到 N",創新突破帶動成果轉化,提供源源不斷創新動能。
鴻程大數據研究院開發人工智能建模與數智工廠產品,大經中醫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 " 岐黃問道 · 大模型 ",北斗農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無人機農機作業系統 …… 這些新產品背后有個共同 " 硬核 " ——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算力支撐,中心二期將完成建設并上線服務,算力總規模將達到 140P。
加快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南京累計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 236 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獲優秀數量連續 3 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科創賦能產業,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達 213 家、實現一年翻番,今年新增數居全國第 8;今年前八批次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入庫 23738 家,同比增幅 17.4%;高企總數超過 9000 家 ……
融入全球 " 智慧鏈 ",打造創新 " 生態圈 "。韓立明表示,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發力,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
通江達海 ? 服務雙向開放
江風凜冽,八卦洲的蘆蒿近期開始采收,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偏愛這口野菜的食客們發現,這座南京第一大島,已悄然從 " 菜籃子 " 變身 " 洋貨街 "。兩年間,八卦洲跨境電商產業園集聚國際知名品牌 50 多個,實現交易額 8 億多元,成為連接全國、全球的網絡商貿節點。
內外銜接,四方交融。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滬大動脈交匯點的南京,口岸通道、區域一體化干道等優勢疊加,人流物流暢通、雙循環主動脈奔涌。
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裝滿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集裝箱整齊碼放在專用堆場,等待出口。全球各地貨主在此選擇 " 公鐵水 " 高效聯運,盡享立體化開放之利。南京港聯合上下游企業探索 " 國內集港裝箱 + 海運服務 + 國外拆箱配送 " 的集裝箱全程物流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今年 1~9 月,龍潭集裝箱碼頭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 11.45 萬標箱,同比增長 66.8%。
自南京長江大橋遠眺,上游舳艫千里,下游百舸爭流。南京探路以制度型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行政審批改革創新的速度猶如大江奔騰的節奏。
走進位于江北新區的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 保稅 +" 迭代升級折射開放能級。" 保稅 + 分類監管 " 讓物料通關效率提升 60%," 保稅 + 全鏈數字監管 " 讓貨物通關時間壓縮 84.59%,企業設立半天能成、人才落戶容缺受理、項目建設拿地即開工 …… 這里累計形成近 200 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 63 項在全國推廣。
激活全域,聚合全球。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超 2 萬人,外資企業超 5000 家。今年前三季度,南京新增實際使用外資 4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6%;新設總投資凈增資 3000 萬美元以上大項目 45 個,合同外資 41.2 億美元。
江流宛轉滋養一方,城市發展帶動區域。聚焦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兩大戰略,南京積極推動南京都市圈建設,一體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和揚子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的 " 戰略支點 "" 創新引擎 " 及 " 門戶樞紐 " 功能日益凸顯。
蘇皖交界的滁河之畔,高鐵南京北站選址已定,即將開工建設。今年 6 月通車的寧滁城際,未來將接入南京北站,助力省際毗鄰區變身樞紐增長極。" 十四五 " 期間,南京共有 7 個鐵路項目在建,以南京為中心的一小時通勤圈、一日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近兩年南京企業投向都市圈城市的項目總投資超過 1000 億元;99 家醫院 9787 個醫學專科,建成統一預約掛號平臺,居民在 " 家門口 " 就能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跨省通辦 " 自助辦理讓 172 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 " 一網通辦、異地可辦 ";32 所學校結對共建,名校校長、優秀教師互動交流,教育優質均衡日益可感 …… 南京都市圈深入推進,民生紅利不斷釋放。
都市成圈,輻射聚能。" 在增強對全省協調發展的帶動力上做文章,在增強都市圈中心城市輻射力上求突破,在增強國際鏈接力上下功夫,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鏈接樞紐。" 南京市市長陳之常說,將發揮南京都市圈超 3500 萬常住人口、超 1.8 萬億元消費的巨大潛能,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
賡續文脈 ? 綻放古都新韻
中華門外,修筑于 2500 年前的 " 越城 " 開啟南京城市史新篇章。層累疊壓的環壕、水井等遺跡,大量出土的珍貴文物,靜靜訴說著生生不息的文明脈動。
文明緣水而生。依江而立,古都南京全域分布超 200 處古人類活動遺址。著名的湯山猿人頭骨化石,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數十萬年人類活動史的重要佐證;秦淮河、金川河、胥河、滁河等長江支流水系,孕育了北陰陽營文化、薛城文化、湖熟文化等古代文明。
薛城遺址填補長江下游史前考古多項空白,昝廟遺址揭示南京文明曙光源流,西街遺址可能將南京主城區建城史前推 …… 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長江流域的城市,南京持續開展地域文明探源,摸清長江文化家底。
水脈亦是文脈。長江浩浩湯湯,沉淀厚重文化。古時,絲織、水利等文化標識勃興于此。" 一葦渡江 "" 達摩古洞 "" 化龍麗地 "…… 古金陵 48 景中,和長江相關的有 11 處。
1500 多年前,中國第一座文學館誕生于南京雞籠山下。如今,作為中國唯一 " 世界文學之都 ",南京面向全市中小學生的 " 雞籠山下文學課 ",已開講約百期。全市近 900 家閱讀組織,年舉辦閱讀活動 1.5 萬余場,超六成人每天閱讀 1 小時以上。
600 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由南京龍江始發,書寫人類航海交流史詩。當下," 保護母親河——全球聲音漂流計劃 " 已收到百余條文學與自然之聲。全球 30 多個知名城市因水結緣、踏浪而來。
創造性轉化,賡續文脈。今年初,南京云錦博物館設計的新款云錦文創爆火,兔元素產品幾乎售罄,人類非遺融入國風新潮;國家級非遺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代代相傳,其核心技術在國防、航天等領域一展風采;高淳陶瓷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世界聞名的國宴用瓷 ……
創新性發展,活化傳承。還原六朝時期城市風貌的金陵小城,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今年 1~10 月吸引游客 58 萬人次,同比增長 54%;薈萃民俗民藝的溧水無想水鎮,帶火當地夜經濟;朱自清留下《背影》的浦口火車站,經過 " 微更新 " 改造,留住歷史記憶 ……
南京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深度融合,讓 2461 處不可移動文物、813 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煥發時代光彩。
今年 4 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文旅項目 " 梅鋼濱江工業生態走廊 " 列車觀光線開通," 梅鋼號 " 綠皮車載著市民游客,一路領略工業文明和大江風光;5 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 10 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南京共有 11 處文旅資源點入選長江文明溯源之旅等六條線路 …… 伴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穩步推進,一幅新時代長江盛景圖正徐徐展開。
從 " 天下文樞 " 到 " 世界文學之都 ",長江為南京留下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遺產。" 我們將深入挖掘長江南京段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說。
11 月 24 日,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將啟幕,數百名海內外嘉賓齊聚,探討世界大河文明共同未來,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以水為脈,盡顯長江之美,建設 " 活力、幸福、魅力、生態 " 城市;以文鑄魂,探尋古今之道,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價值追求、精神滋養。
面向未來,南京將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更多體現歷史傳承、代表中國形象的特色文化標識,助力江蘇建設成為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