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省環境監測中心近日聯合揚州、南通共同對長江江蘇段水生態進行調查,這也是全省首次長江水生態聯合調查行動。12月1日,揚州環境監測中心水生態監測技術人員沈玥、郭曼琳向記者講述了長江七天“游記”歷程。
行程:七天航行超八百公里
“最大的感觸就是顛簸?!彪m然已經過去了10多天,但提及這段歷時7天、行程超800公里的“江飄”經歷,沈玥、郭曼琳兩人仍是記憶猶新,幾乎脫口而出。
11月7日至14日,省環境監測中心聯合揚州、南通監測中心共同行動,對長江江蘇段上自南京長江大橋、下至滬蘇通大橋水生態進行調查,8名監測人員通過采取目視法觀測江豚,以及對水體斷面取樣分析,對其水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研究。
7日凌晨4點,天空還是一片漆黑,沈玥、郭曼琳已經拎著大包、小包往三江營碼頭趕,從南通出發的監測人員將在那里迎候她們上船。監測人員外出總離不開各種監測設備,因為省中心和南通同行帶了抽濾設備和冷藏箱等,她倆的裝備減輕了不少,只攜帶了采樣瓶、戶外220V的移動電源、雙筒望遠鏡等,開始了七天的長江“游記”。
沈玥回憶,11月9日,長江封航,登船以后一直等到7點多,才解封啟航,但江面仍有五六級大風、氣溫在零下二三攝氏度,她倆穿著厚厚的外套、加棉工作服、防風雨衣、救生衣“全副武裝”,繼續進行監測工作, “上了船就感覺一直在顛簸”。
激動:見到江豚真興奮
“此次主要任務是觀測江豚、采集水樣并進行預處理。船每到一個點,就忙著測試水深,將采水器放到水里,調節不同深度(水面下0.5米、江底上0.5米、中間點)進行采樣。每個斷面分為左岸、江中心、右岸以及垂直上中下共9個點位,為保持采樣精準,每個點均取雙樣,全程18個斷面共取樣324份。”沈玥向記者介紹。
“水樣采集上來后,必須立即進行抽濾,把大分子富集到濾膜上放到零下20攝氏度的干冰箱中進行深度冷凍,否則水環境中的分子會很快降解。”郭曼琳補充道,抽濾過程精細復雜,加注水樣時需慢慢注入,所以上船后就一直在不停加水樣、換濾膜、清洗過濾設備。而且由于抽濾設備需要排水,所以大家天天只能在甲板上“頂風破浪”,其中有一天,有個南京同行被一個大浪全身都澆透了,一直堅持到晚上離船都沒有換衣服。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大家每天六點前就登船了,晚上忙到八九點才吃晚飯,早、中餐就在船上啃幾口餅、吃一碗泡面對付,天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鄙颢h說,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在見到江豚時煙消去散。在南京下關、鎮江暢洲北汊、江陰大橋等江段均看到10頭以上江豚大群,且均觀測到“母子同框”現象?!白约阂郧耙捕啻蔚介L江取水樣,但從沒看過真正的江豚,這是第一次看到,而且這么多,看到它們在水中鉆上來又鉆下去,自由追逐嬉戲,內心是無比興奮、激動?!?/p>
調查組拍攝的江豚
見證:長江水生態向好
“成群結隊的江豚暢游激蕩人心,紅霞滿天飛的壯麗景象攝人心魄,沿江八市的兩岸風光美麗溫馨,南京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等雄偉壯觀……”沈玥、郭曼琳說起此行的收獲如數家珍,特別是“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地出現,更是見證著長江水生態的向好。
潤揚大橋
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特有淡水鯨豚類哺乳動物,也是長江水生態環境質量關鍵的指示性物種。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棲息地縮小等原因,其種群數量不斷下降。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航道治理、保護區建立、十年禁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施行,長江江蘇段水生態質量持續向好,此次共觀測到江豚86頭次。
“水生態監測是水生態評價和考核的重要基礎,長江經濟帶要發展,必須生態優先。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據介紹,此次行動除了利用船只目視法調查江豚的同時,也同步采集了環境DNA水樣,后續將在實驗室開展基于環境DNA監測技術的系統分析,更加全面地掌握長江江蘇段江豚的種群分布特征,最終在傳統的理化指標之外,也能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衡量長江水質的改善,更好推動長江大保護,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揚州發布記者 程寶軍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