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努力為民營企業提供“最周到”服務、營造“最適宜”生態、配套“最走心”政策,與廣大民營企業家一道,政企同心、共同打拼,推動鹽城民營經濟實力持續壯大、結構持續優化、活力持續迸發。
“常紅”的長虹
12月5日,走進位于亭湖區的江蘇長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高度智能化的設備林立,已經看不出剛起步時農機裝配廠的模樣。長虹主營為工廠的規劃和設計,汽車、軌道交通及航空航天領域的焊裝、涂裝和總裝生產線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售后等。
一家民營企業,歷經34年發展,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越來越好,背后是兩代掌門人的智慧和汗水,是始終咬定做行業頂尖的堅持。董事長仇云杰說,長虹的發展壯大,和鹽城優良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這些年,長虹一直在“出海”發展。目前,他們已在意大利、日本和印度設立三個海外公司。今年長虹海外公司業務做到了1億歐元,超過國內6億元人民幣的業務量。
“拓展海外市場,路是自己走的,但是背后是鹽城力量的支持,讓我們有依靠。”仇云杰說。
長虹在歐洲拿到大眾、寶馬、蘭博基尼等大單,但客戶要求提供首付款等額的履約保函,這是一筆巨額的資金。在國內,拿到履約保函需要銀行授信。獲知長虹的這個困難,市、區兩級領導出面,多方協調,最終順利解決問題。
長虹在海外多個國家有業務往來,有很多員工要經常出國。而辦理APEC商旅卡,可以16個國家5年免簽。得知長虹有需求,鹽城外辦上門服務,為長虹經常出國的員工逐一登記辦理。一張小小的卡片,極大方便了長虹員工往返俄羅斯、墨西哥、日本、越南等國拓展業務,還節省了通關成本。
這幾年,長虹的訂單在攀升,產能不足凸顯。亭湖區按照招商引資的標準,支持長虹擴充產能。“外來的女婿當個寶,自家的兒子更要當個寶。”仇云杰說,區領導的這句話讓她非常感動。對企業來說,一個地區的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遠比招到優秀的工程師和產業工人等更重要。
如今,在歐洲,長虹已做到行業三甲,和眾多世界頂級車企建立合作關系;在國內,長虹也參與多個大型項目總包,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仇云杰說,長虹制定的“十四五”目標是,到2025年末,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國際雙10億”,從目前的態勢看,有望提前一年達成。
持續擦亮“鹽誠辦”金字招牌
政府服務好不好,企業說了算。
“這么快?”11月21日上午,盡管一直保持溝通,拿到企業開辦的全套手續,鹽城經開區一家儲能電池項目負責人還是感到吃驚。
就在前一天下午,臨近下班,鹽城經開區行政審批局接到通知,光電產業園正在加緊推進一儲能電池重大項目落戶事宜,急需辦理項目注冊立項手續。該局經濟事務審批處立即組建微信工作群,相關審批工作人員、項目招引團隊人員、園區項目服務人員、企業相關人員均被邀請進群。
溝通隨即展開,工作人員主動提供企業登記注冊、投資項目備案等批前清單和手續,對網上登記流程等予以指導。下班前,企業登記窗口工作人員批前輔導、全程幫辦,企業通過名稱自主申報系統成功完成新設公司名稱自主申報。在微信工作群中,工作人員將登記中需要上傳的佐證材料、身份信息、電子簽名等詳細辦事流程逐項指導并做好解答,幫助企業提前準備好審批流程所需材料。
11月21日上午9點,園區項目服務人員來到區政務中心企業開辦專區,通過重大項目“綠色通道”,當場完成了營業執照發放、公章刻制、稅務登記、社保登記、企業公積金預繳存登記等企業開辦全流程事項。上午10點前,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審批完成。
這是鹽城市打造“鹽誠辦”營商環境品牌的一個案例。該市通過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常態長效機制,全力幫助民營企業紓困解難、釋疑解惑,把政策文件變成實際行動,說到做到、辦就辦好。
鹽城把每年的11月1日設為“鹽城企業家日”,建立“親清政商直通車”機制,切實當好“店小二”,做到“無事不擾、有事能找、隨叫隨到”,更加緊密地聯系服務企業,站在“企業家視角”,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難,做到全環節跟進、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務。
民營經濟興則鹽城興,民營企業強則鹽城強。鹽城市專門召開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發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關于推行涉企行政合規全過程指導工作的實施方案、12345熱線“企求速辦”工作規則(試行)等政策文件,從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強化惠企助企服務、加強企業法治保障、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方面拿出實招硬招,以切實的舉措從更高維度、更廣角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做到政策延續再接力,持續擦亮“鹽誠辦”營商環境品牌,為民營經濟發展再添動力。
用好“鹽企通”“一企來”等服務平臺,鹽城市深入推進產銷、產融、用工、產學研“四項對接”,加強用地保障、用工服務,真正讓企業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健康發展。深入開展依法護航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扎實推進政府踐約守諾行動,真正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成就、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
“軟環境”筑牢“硬支撐”
民營經濟已成為鹽城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讓民營經濟發展得更好,需要以“軟環境”筑牢發展的“硬支撐”。
截至2022年底,全市民營企業已突破22萬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六成,貢獻了六成的進出口、七成的全社會投資和八成的企業研發投入,去年全市新增6家開票銷售超百億元企業,民營企業就有5家,全市十強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占7家。
營商環境是生產力,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近年來,鹽城市始終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堅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發展民營經濟,在強化公平競爭、優化投資環境、加強權益保障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擦亮“鹽誠辦”營商環境品牌,以實際行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優良的營商環境也是發展動能。營商環境有“溫度”,才有項目建設的“速度”。一個個“鹽城速度”的背后,無一不是與當地優化營商環境密切相關。優化營商環境,緊盯企業急難愁盼,貼身貼心助企解難,助力一個個重大項目加速“跑”起來,就會形成鹽城高質量發展“千帆競發”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