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赴江蘇考察,要求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我蘇網攜手全國多個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新“縣”象印記——探路中國式現代化縣域調研行》,記錄我國地方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起而尋策、敢為人先、踔厲奮進的火熱場面,通過調研和解剖式報道,為各地提供啟迪和借鑒。
2023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對于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意義重大。
“浙水吳山入畫無,詩人今古屬分湖?!?/p>
詩里的“浙”是現在的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吳”則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而“分湖”則是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的界湖。
“分湖”,早已更名為汾湖,依然是半湖江蘇、半湖浙江,但是隨著2019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出臺,分屬兩地“半湖”終于合成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的“一湖”。湖兩邊的嘉善和吳江,也都在努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曾經的界湖,正在見證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浩蕩潮流。
近年來,吳江主動跳出發展“舒適區”,把握數字化改革趨勢,率先探索以大數據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建立了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信息系統,并在2020年升級為吳江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以云平臺為核心的吳江“工業生態‘數字管理’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入選中國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是全國唯一的縣級案例。目前方案已經推廣到全國超150個城市。
2023年11月,吳江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再次升級為4.0版,新升級的云平臺功能強大在哪里?又是如何助推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呢?
在吳江區工信局的辦公室里,工作人員正在向調研團展示“吳江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4.0”,吳江全區1.4萬多家活躍的“大中小微”工業企業信息一目了然。云平臺打通了企業、行業和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壁壘,這些海量數據包括“從企業、產業、區域、地塊、排名等多個維度,到占地、用電、能耗等資源占用情況,稅收、銷售、增加值、畝均和人均產出效益等資源產出情況”,經過云平臺的整合,可以對工業企業進行運行分析、綜合評價、提質增效、智能診斷、預警監測等,供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調閱。
精準畫像,差異化管理助力企業轉型
吳江主要支柱產業之一的絲綢紡織產業擁有“從一滴油到一匹布”“一根絲到一個品牌”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千億級市場、千億級產業、千億級企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但同時吳江的紡織產業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蓬勃發展后,不少企業正迎來老舊設備淘汰,產品提檔升級,智改數轉網聯的關鍵時期。
而現在,吳江已經累計完成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超3700個,提前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今年吳江又新增了國家級5G工廠14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4個,還引入和培育了國家級“雙跨”平臺5家。獲評“全國工業互聯網推動數字化創新領先城區”。累計創建省級智能工廠10家,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63個。
在這個過程中,云平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吳江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按照畝均貢獻論英雄、科技創新論英雄、綠色生態論英雄和能耗效益論英雄的發展導向,經過綜合評價后將全區企業分為ABCD四個等級,A類企業的各項指標綜合優秀,屬于要優先發展的企業;B類企業屬于要給予政策扶持的企業;C、D類企業有欠缺,屬于要倒逼轉型提升發展的企業。
蘭天織造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被評為A類的企業,公司信息產業部部長劉光宇告訴記者,被評為A類企業后,公司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土地使用稅就從原來的每平方米3元,下降到每平方米1.5元。吳江區工業數據運行監測中心副主任陸思怡也告訴記者,“除了政策和稅收的支持,云平臺也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無縫銜接,銀行可以根據企業評級提供金融支持,從申請貸款到資金到賬,最快的時間只要1天。”
云平臺對工業企業的綜合評價,依據的是海量的數據分析,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強的特點。將云平臺的評價結果作為政府部門的決策依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決策的主觀性,從而為全區工業企業營造了一個更加健康的經營環境。
依據云平臺評價結果制定的差異化扶持政策,讓更多企業走在了“智改數轉網聯”的轉型路上。以蘭天織造為例,企業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產出,保持評級不降低,持續投入了4000萬元,對標平臺指標,進行了新一輪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
融通內外,產業升級走出“吳江路徑”
紡織產業鏈中,印染后整理環節是其中一環,吳江擁有大量印染企業,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各項數據同樣被匯集到了云平臺。
而云平臺另一個強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將本地相關產業數據和外地產業數據進行高效的對比分析。
在全國,紡織印染后整理環節聚集度高的地區還有杭州市蕭山區、紹興市柯橋區,通過云平臺的分析報告,吳江區工信部門發現,本地紡織產業的印染后整理環節相對薄弱,表現在企業占用的土地數相對偏多,但是營業收入和稅收水平都相對不高,土地的單位產出水平相對這兩個先進地區來說偏低。
以云平臺的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吳江區從去年開始,積極推進印染企業入園進區,籌劃建設了盛澤、震澤、平望、桃源四個印染產業集聚區。
吳江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鳥瞰圖
去年7月開建的吳江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總投資165億元,產業園注重資源循環利用,主要包括污水中水回用、污泥焚燒發電、電廠余熱供氣、廢布再生循環利用這四個大方面,計劃打造高端化一體化的產業園區。產業園建成后,擬將30家印染企業全部搬遷入園,目前已有8家企業開工。
創新印染廠是首批示范入園企業之一。根據企業預測,入駐產業園以后,企業用地由原來的80畝減少到58畝,減少約27%;畝均產值增加約150萬元,同時還配套了高標準的水處理中心,回用水達到60%以上。
根據云平臺的數據分析預測,在全部的企業入園以后,預期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水循環利用率達40%,節約建設用地30%,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將下降10%,僅此一招,吳江的生態綠色發展水平就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吳江區工信局許國江副局長作為吳江積極推動“數字長三角”建設的親身參與者,他告訴調研團:“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手段推動生態綠色發展,吳江十年前就已經在全省先行先試。”
吳江區工信局副局長 許國江
以云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數字長三角”的建設,這是吳江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嘗試。從吳江自身經驗出發,許國江認為:“如果以后吳江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能成為整個示范區的共享平臺,我認為對促進示范區工業企業的服務管理一體化、促進生態綠色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彼绱苏雇磥?。
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有一片約3400畝的湖蕩,名叫祥符蕩,上世紀80年代末,這里還是一片普通水蕩,村民被允許養魚來增加些收入。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持續推進,特別是嘉善縣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祥符蕩迎來了新生。
作為嘉善縣踐行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2022年9月,嘉興歷史上最大的科創項目——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在祥符蕩正式開園,該項目規劃投入132億元,設有六個未來實驗室,涉及未來食品、未來健康、未來設計、未來區域發展、未來城市、未來環境等行業領域。
顧名思義,這些實驗室承載的使命是:對決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核心技術進行攻關。
調研團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這些實驗室會孕育出什么樣的“未來產業”。
生物合成,讓中藥“不種而獲”
走進未來健康實驗室中藥及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平臺,麻光磊博士正在對浙江道地藥材浙麥冬進行代謝組分分析,這個實驗就是要找到浙麥冬細胞中促進其有效成分甾體皂苷合成的基因,以便用這些基因在其他生物體上合成出甾體皂苷。
“我們采用的是微生物發酵方式來合成中藥有效成分,這是一種比較創新的方式,屬于天然產物與合成生物學的交叉領域,難度也很大,想找到正確的基因線索需要上百次的篩選和驗證實驗?!?/p>
麻博士告訴記者,這種技術一旦成功,對推動中藥產業現代化方面意義非凡。現在絕大多數中藥只能從自然渠道獲得,這些中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低,生產耗費的資源較多?!拔遗e一個網紅藥,青蒿素的例子。100立方米的發酵罐在幾個星期里的產量,就相當于5萬畝青蒿種植田18個月的產量?!?/p>
作為浙江省道地藥材,浙麥冬每年的種植面積大概在六千畝左右,而且生產周期長,占用人力多。一旦甾體皂苷生物合成技術獲得突破,那么理論上單這一味中藥在浙江就可以節約六千畝耕地,而且產量增加,成本下降。
顯然,這種能讓中藥“不種而獲”的新技術,可以讓中藥生產告別人工種植和自然采摘的傳統生產方式,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制造業”。
“數智”賦能,機器也能為病人開方問診
在未來健康實驗室,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中醫藥現代化項目,就是首套無人化全自動智能中藥篩選系統。這套系統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巨大的中藥功效組分數據庫。這個研究通俗來講,就是用現代科學理論解釋中藥到底是怎么把病治好的。
這套系統通過集成機器人與自動化篩選設備對數據庫中的中藥組分進行篩選,針對不同的疾病,可以在將近6萬份樣本中快速找到哪種中藥組分對這個病有效。實驗全程都是自動化、智能化,每天可篩選2500個中藥組分,篩選效率是人工篩選的10倍。
通過組分篩選,明確各個組分的功效,并建立一個中藥組分的龐大數據庫,這不僅為新藥研制提供便利,而且面對一些新出現的疾病,也便于通過組分篩選,快速找到針對性的藥物。
“這個機器甚至能為病人開方問診。有望實現中醫診療的標準化與自動化。”未來健康實驗室博士后金澤華告訴調研團。
無人化全自動智能中藥篩選系統對中藥企業的研發應用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未來健康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對接的企業已經超過50多家,其中和中國營養學會、華潤三九、齊魯制藥、紫竹藥業、上海蕭雅健康科技等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從事創新制劑研發、平臺技術合作、組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等等。
不止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祥符蕩創新中心還匯聚了嘉善復旦研究院、祥符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的科研載體,集聚研發人員600余名,累計實現合作院士12名,未來將打造成為世界級科創綠谷。
嘉善科技局副局長 陳靖
嘉善科技局副局長陳靖告訴調研團,嘉善縣打造的這個祥符蕩綠谷,定位是長三角科創龍頭,未來不僅會極大提升嘉善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科研成果的溢出效應也會推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提檔升極。這些科創機構錨定生態綠色發展方向,主攻關鍵核心技術,在相關的行業領域都具有開創性、前瞻性,比如關于中藥的生物合成技術一旦落地,不光可以推動長三角地區的中醫藥產業現代化,也可以惠及全國。
調研心得
如果吳江的新名片上的關鍵詞是“智轉數改”的話,那么嘉善的新名片上的關鍵詞就是“科創引領”。汾湖兩岸,景色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在為實踐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理念、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而孜孜探索。
免備案異地就醫、不動產登記跨省通辦、企業登記“跨域通辦”等13項公共服務跨省共享已經實現。生態治理,經濟、交通、醫療、教育等社會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一體化的步伐正邁得越來越大。交通一張網、社保一張卡、經濟一體化、市民一家親,正在長三角徐徐展開的,是一幅生態綠色、富裕發達、幸福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