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今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也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整體回升,但在人們對微觀經濟的感覺中,似乎感受并不突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溫差”。全面辯證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看待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溫差”。
“溫差”之所以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宏觀數據的綜合性與微觀感受的局部性存在結構性差異。宏觀數據反映經濟整體情況,是對微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抽象和大致加總而非完全統計。同一個經濟變量比如政策對不同微觀個體來說,比如不同行業、規模、所有制的企業,以及不同區域、不同收入的居民,和不同領域的勞動者來說,產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個體的感受與宏觀經濟實際運行情況難免存在差異。
此外,“溫差”也是經濟發展趨勢性與階段性之間的差異造成的。經濟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但還需一定恢復期,政策效力的傳導、消費潛能的釋放等也都需要時間。同時,這也是新舊動能轉換中難以避免的“陣痛”。新興產業大多是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宏觀經濟數據作出重要貢獻,但動能轉換對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則有一定影響。加上疫情、外部環境變化等因素的作用,許多企業至今尚未完全恢復,這也是微觀感受“偏冷”的原因所在。
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為我們提供了客觀看待經濟現象的雙重視角——解讀宏觀數據時,要認識其重大意義,也要理解其局限性;同時,也要關注微觀個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和真實感受。事實上,宏觀與微觀的“溫差”,折射的正是經濟發展的堵塞點,也正是解決經濟難題的切入點??吹健皽夭睢薄⒅匾暋皽夭睢?、研判“溫差”,有助于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優化,讓政策與現實更具適配性。而如何努力消弭“溫差”,讓人們的感受與經濟數據逐漸“同溫”,將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形成了超4億人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也是我們最大的信心和底氣。“溫差”啟示我們,提振微觀主體信心,一方面要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穩就業、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讓政策效力真正浸潤到微觀主體。另一方面,要統籌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先立后破”,做好新舊產業之間的有效接續,在穩中求進的前提下破除舊的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最根本的還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們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改革開放既是短期消弭“溫差”、增強信心的必然前提,也是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發展動力的重要保障。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5周年,改革進入“深水區”,好啃的骨頭基本已經啃完。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克服經濟運行的新困難新挑戰,我們必須敢于去啃“硬骨頭”、破“堅冰”,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不斷優化投資和創業環境,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和創造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內生動力和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