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關系千家萬戶,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就業大省積極行動,堅持就業領域改革和治理體系創新,強化就業優先戰略,加大就業資金投入,高度關注重點群體就業,推進經濟發展與新增就業同頻共振。
截至11月末,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27.6萬人,同比增長4.1%,總量占全國的1/10以上,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回眸:千方百計穩住最大的民生
經濟發展是就業穩定的基礎。面對疫情持續沖擊等因素給部分企業帶來的經營困難,江蘇省委省政府年初出臺推動經濟率先整體好轉“42條”,8月出臺促進經濟回升向好“28條”,聚焦企業“痛點”和“急難愁盼”,多措并舉穩定就業崗位。
“是蘇崗貸解決了我們公司的燃眉之急!”談及今年企業的發展,江蘇騰旋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周衛鵬脫口而出。據介紹,公司上半年面臨研發人員緊缺和資金周轉難困境,在地方人社專員的提醒下周衛鵬嘗試申請“蘇崗貸”,不到一個月,1000萬元的貸款就到了公司賬上。“這筆資金不僅解決了融資難題,更是穩住了273名員工的心!”周衛鵬說,公司研發和銷售得以繼續,很快恢復生機,還引進了8名緊缺高精專人才。
蘇崗貸是江蘇去年在國內首創的普惠性就業金融服務產品,深受企業歡迎。江蘇今年進一步擴大“蘇崗貸”金融機構合作范圍,將服務對象擴大到用工不少于5人的中小微企業和不少于3人的個體工商戶。截至11月底全省已向2.28萬戶企業投放849億元。
為擴大就業容量,江蘇還進一步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對吸納就業多的行業企業加大支持力度,遴選一批吸納就業多、穩崗效果好且成長空間大的就業友好型企業并給予激勵,強化“誰提供崗位支持誰”的鮮明導向,努力保持用工總量穩中有增。
在職人員的工作穩定可以減少就業壓力。江蘇頂格落實國家的社保降費、穩崗返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穩就業政策,優化政策經辦服務,實行援企穩崗政策免申即享、勞動者個人補貼政策直補快辦。截至11月底,江蘇已落實社保降費、穩崗返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231億元。
縱覽:把就業服務送到家門口
家住南京市浦口區的楊子江和另外兩個同伴今年7月正式入職江蘇潤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自動焊接操作車間。“公司離家比較近,每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元。”經過5個月的適應磨合,楊子江目前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楊子江的成功入職得益于江蘇人社系統年初開展的“問需于企、問需于民”走訪活動。浦口區人社干部走訪轄區60家制造企業發現,這些企業普遍缺技術工人,其中缺口最大的是裝配焊工。于是,人社部門整合培訓學校、企業資源,招募轄區就業困難人員免費培訓技能,合格后推薦就業,楊子江等34人成為首批受益者。
信息技術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也讓勞動者的求職方式發生了變化。為了將就業信息及時送到勞動者身邊,人社部門今年采取“大數據”方式,精準鎖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民工等各類重點群體,提檔升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功能,引入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社會組織等協同參與,建成52個規范化零工市場和310個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安排就業服務專員上門入戶,“一對一”“面對面”精準對接就業服務需求,促進供求匹配。
與此同時,江蘇還在省級層面開發了“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臺、“蘇心聘”、就業政策計算器、江蘇工匠課堂等就業信息化應用場景,為實名登記的2878萬名勞動者和180萬戶企業提供均等可及的優質就業公共服務。
觀察:就業也要跨越“數字鴻溝”
在本月初舉行的江蘇省首屆人力資源大會上,一場全省數字經濟人才交流大會吸引了眾多畢業生的目光。招聘現場,一些數字經濟急需崗位,如算法工程師、視覺工程師、仿真工程師、聲學系統工程師等崗位月薪過萬卻應者寥寥。無錫惠開人才發展集團提供的數字經濟平臺運維工程師、數據安全工程師也是一人難求。負責此次招聘崗位采集的劉雨晨表示,這些崗位大多是新興業態,涉及交叉學科,很多高校目前尚未開設相關專業。
數據顯示,江蘇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造就了大量崗位,成為擴大就業的“蓄水池”。江蘇城鎮新增就業中,數字經濟及其關聯領域的就業崗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但由于高校專業設置滯后,加上在崗職工培訓不足,一邊是企業求賢若渴,一邊是求職者無所適從。記者今年參加多場畢業生專場招聘都遭遇過類似現象。結構性就業矛盾由來已久,而飛速發展的數字經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矛盾。
在這方面,江蘇理工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馬葉澄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2021年畢業后,小馬入職常州一家知名制造公司,從事設備維修,月薪7000元。正當小伙伴們都羨慕小馬拿到大公司offer時,小馬發現制造企業正在加速推進智能改造和無人生產車間,而能駕馭這種無人車間的工程師急缺,待遇優厚。于是,他利用業余時間主動參加智能控制、工業機器人、計算機編程等多門課程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小馬成了常州納科諾爾精密軋制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智能電氣工程師,收入也比剛工作時高出一倍。
瞄準畢業生求職痛點,一些機構搶抓商機。蘇州富納艾爾科技有限公司根據企業需求推出工業控制、工業機器人、工業視覺、工業大數據等課程培訓,推薦就業,今年已培訓學員1萬余人,其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培訓超過3000人。
政府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聚焦數字經濟推動人才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配置,為集聚高層次人才搭建“綠色通道”,構建集培訓、評價、使用、激勵于一體的數字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加強數字技能類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全力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