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客戶線上下單,常州企業接單后,從300家本地合作供應商中尋找合適廠商,共同設計生產后,由專門的物流運送到企業在美國的自有倉庫,隨后配送至客戶手中,而促成此次交易的則是來自廣東的運營人才。這是一款常州產LED定制車燈,與海外客戶“雙向奔赴”的旅程,從生產設計到物流服務,環環相扣,在常州與世界之間,形成了一條看不見的“鏈”。
常州近年來堅持“鏈”式發展,除了打造28條重點產業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人才鏈”“創新鏈”“生態鏈”“物流鏈”環環相扣,讓世界“鏈”上常州正逐漸成為現實。
人與城之“鏈”
引“長三角”活水綻放“創新”之花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之城”常州與生俱來便擁有著“愛才”的基因,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一員,常州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近水樓臺的人才寶庫。
長三角是中國人才集聚的高地,在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張網”下,常州力求打造一條高質量“人才鏈”,在此背景下,滬常人才合作閃亮登場。今年2月,2023年“龍城英才計劃”上海邀請賽正式揭幕,活動中,20個“龍城英才計劃”項目現場簽約,常州和常州經開區“引才工作站”相繼成立,復旦大學等10余所上海高校成為常州“引才大使”,在上海與常州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下,2506位人才與常州50家新能源企業“喜結良緣”,常州-上海“人才鏈”蔚然成型。
讓長三角人才“鏈”上自己,常州可謂誠意滿滿,“龍城英才計劃”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居住雙資助,10萬套人才公寓3年“免費”入住,“一站式服務”“15分鐘服務圈”讓人才創業生活兩不誤,文化街區、藝術周“潮”味兒十足,音樂節、青年夜市唱響“青春留常”,常州既有“90后落戶三天收到15萬”的誠心誠意,也有用“文化+青春”讓人才“一見鐘情”的真情實意。
服務人才更要成就人才,要將人才深度融入到常州產業鏈之中,為此,常州積極運用長三角區位優勢,與各大高校合作,為人才搭建平臺,為讓人才在常州“安居”更“樂業”。
10月,由南京師范大學與常州高新區管委會合作共建的“長三角合成生物產業創新園”舉行了開園儀式。儀式上,總投資9.5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成功簽約,一批南師大研究院科技人才項目成功被引進常州,南師大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還將在此搭建孵化平臺,為生物高層次人才提供綜合性、集成性、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力求為來常人才打造出一條“創意-科研-創業-產業”的發展鏈條。
“吸引我的除了這座城市充滿人情味的舒適生活,還有這里創業的高效高質”,正如不久前剛將整個團隊從南通搬進常州漫柏未來人才社區的李飛所說,從聯合上海、溫州發起成立長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創新聯盟,到舉辦長三角百校百企人才交流洽談會,從依托滬常產學研合作搭建長三角產學研合作聯盟,到建設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常州正努力借力長三角一體化,實現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讓人才“鏈”上常州。
產與綠之“鏈”
滾滾“長江”水中探尋“生態”密碼
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自云南到上海,浩瀚江水如同一條翡翠“鏈”,將11個省市緊密相連,構成了橫貫中國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的主題色是“綠色”,作為長江東方入海口的工業明星城市,常州正積極作為,讓綠水青山“鏈”上常州,共同孕育出一條全新的未來產業鏈。
同在長江“鏈”上,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2021年10月,江蘇常州溧陽市、安徽宣城郎溪縣和廣德市,簽訂了《溧陽市—郎溪縣—廣德市跨界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工作制度》,在聯治框架下,兩省三地攜手向綠水青山發起猛烈“追求”。
為保護天目湖水質,溧陽和郎溪退養青蝦養殖塘達到2880畝,清退的青蝦,則通過聯合生態補償機制,被溧陽生態產品交易市場集中收購。這是溧陽對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的最新探索,在這套機制下,水質凈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文化旅游都被作為生態服務產品納入市場,通過一套科學的生態容量評價體系,依托大數據詳細測算各個區域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并基于當地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及文旅溢價評估,制定不同分區生態產品交易基準價格。
生態環境的提升帶來生態服務價值的提升,依托生態資源提供服務的經營者,同時也成為了生態治理的踐行者,而購買服務的消費者付出的金錢成為生態保護的資金。生態治理與資本市場的聯系被打通,一條“生態價值轉化產業鏈”躍然而出。
在溧陽探索生態價值的同時,作為常州唯一與長江“親密接觸”的新北區,則經歷了從“化工圍江”到“生態經濟雙贏”的蝶變,而幫助新北區“破繭”的,便是“數智化”產業鏈條。
2023年1-9月,新北區規上工業產值為2755.6億元,而這之中,“兩特三新一智能”六大產業貢獻了2209.7億元,占比超過80%,這得益于近年來新北區以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決策。一邊是搶抓新能源風口,以比亞迪和天合光能等新能源龍頭企業為核心,將其產業鏈上的上游關鍵企業引進到新北,努力構建出一個擁有完整產業鏈條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另一邊則憑借人才優勢,引進高科技企業,打造以創新為基礎的科技產業集群,今年1-9月,新北區新引入科技企業78家,至此,為新北區貢獻科創力量的企業已達到20657家。
有了這樣的底氣,新北區能堅定地追求綠色長江。截至今年11月,新北區沿江1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生產企業“清零”,實現復綠300余畝,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建成比例達到了80.6%,居全省第一;建成各類公園綠地102個,總面積達1687公頃,綠化覆蓋率近40%;8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100%,優Ⅱ比例75%,三條主要通江河道入江斷面水質均達Ⅲ類。一江碧水畔,常州正與長江憑綠色經濟緊密相連,譜寫出一曲人水和諧高質量發展的“鏈”曲。
海與陸之“鏈”
前往“世界”尋覓“發展”先機
兩軸鏈接、十字交匯,在長三角這個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是哪座城市擁有著這樣的獨特區位優勢?答案是常州。
發展開放型經濟,讓常州能與世界相“鏈”,讓常州企業的產品能夠更快捷的發往世界各地,就必須回答好“國際物流通道在哪里?”這個關鍵之問,而常州給出的答案是“海陸雙拼、多式聯運”。
近期,常州物流交通建設上成果頗豐:成功入選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凌家塘成為長三角首屈一指的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溧高高速、常宜高速、蘇錫常南部高速和溧寧高速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滬寧沿江高鐵通車;溧陽港建成投用;奔牛機場正不斷拓展貨運航線網絡,打造“華東地區重要區域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常州已然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重要交通物流樞紐。
“陸”路通,讓常州能夠通過便捷的陸路運輸,與周邊的各大港口相“鏈”。2019年,常州成立宇常通多式聯運公司,組織常州集裝箱通過鐵路發送至上海蘆潮港,常州通向大海的重要舉措——“海鐵聯運”正式亮相,2021年,常州至上海港的海鐵班列發運36880標箱,而到了2023年1-10月,常州至上海發送集裝箱已達到49914標箱,其中新能源整車班列達到每周兩列,到今年10月,已有15477輛來自常州的新能源整車通過“海鐵聯運”漂洋過海,銷售至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度等地。
作為長三角城市,常州水系發達,擁有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日前,搭載72箱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駁船從常州金壇港起航,經水路至蘇州港進行集并,再運至上海洋山港口岸出境,這是常州近期嘗試開辟“水水聯運”的一次成功嘗試,據計算,在這次運輸中,貨物以金壇港作為起運港,經內貿水路中轉發運至洋山港,一次性減少物流成本約25萬元。同時,常州唯一的港口錄安洲碼頭也在近期取得了危險貨物作業相關資質,這使常州的工業產品,尤其是新能源產品,能夠直接通過錄安洲碼頭,從水路運往上海港,相比陸路節省了大量物流和時間成本。
以多式聯運為基礎,以供應鏈協同平臺為牽引,緊抓“水”“陸”兩條鏈,常州正跨過大海與世界緊密相“鏈”。
(時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