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第一次在揚中的江邊拍到東方白鸛,足足興奮了幾天,這可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之后我又去江邊蹲守了幾次,又拍到過兩次。”近日,江蘇鎮江的攝影愛好者鄂啟桂開心地分享著他的收獲。這些年,迷上拍鳥的鄂啟桂用心尋找、記錄著在鎮江揚中“定居”或“旅游”的鳥類。“揚中四面環江,出入的鳥類從幾年前30多種到現在的近60種,這不容易,生態的修復讓揚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島。”鄂啟桂深有感觸地說。
生態環境好不好,動物最有發言權;不僅越來越多的鳥兒們“愛上”了鎮江,2023年江豚也多次暢游在長江鎮江段,鳥飛魚躍的歡騰畫面經常被定格,視頻或照片一經發出,引得無數人轉發、點贊。
這些正是鎮江多年來持續進行生態修復的喜人成果。
前不久,在鎮江揚中經濟開發區一處被企業污染的區域,經過多部門合力共建,打造成了一個生態資源司法修復基地,通過尾水提升生態安全緩沖區的建設,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改善水質,再配套了休閑棧道、親水平臺等設施,為市民新增了一處健身旅游點,這也成為當地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統籌使用機制助力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個生動實踐。
此外,位于鎮江揚中江邊的會龍公園恢復生態狀態免費對外開放,南江片區再添一處親水公園……據統計,僅2023年,揚中新增各類保護濕地面積為2078.73公頃,濕地保護率達71.47%,為生態減負,為環境增“顏”,市民的滿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生態環境的提升,也讓市民越來越愛護和珍惜“身邊綠”。
82歲的潘鴻茂老人現在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天帶著相機溜達,有好的景色“隨手拍”,及時記錄身邊的點滴變化。“我們的家鄉每天都在變化,一段時間整理看看,心里開心呢,沒想到環境這么好。”如今在鎮江,有潘鴻茂這個習慣的老人越來越多,好的環境讓他們幸福感、滿意度越來越高。
“這段時間,我們的河道可是大變樣了,不管河道是大是小,都水清岸潔。”揚中市振興村村民付梅看著身邊的好環境,臉上樂開了花。她告訴記者,在整治河道上,村里花氣力念好“清、整、綠、拆、管”五字經:清是全面清除水體及周邊積存的各類垃圾;整是對河道兩側邊坡及道路上的垃圾進行整治;綠是對河岸進行綠化和美化,種植草皮、補植草籽、修建生態護坡等;拆是對私搭亂建進行全面清理,保持環境原生態;管是制定“戶戶評”工作方案,動員引導群眾主動參與。
2023年以來,鎮江各地農村環境整治“全面開花”,在深入推行“八位一體”的基礎上,鼓勵引導各行政村、社區結合自身實際、凸顯亮點,打造獨具特色、風景獨好的自然埭、示范點和樣板區:村莊規劃特色鮮明,人居環境盡善盡美,文旅服務互聯互通,文明鄉風“春風化雨”。如今,一個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鎮江大地鋪陳開來,市民的幸福指數隨之節節攀升。
在鎮江,市民還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主動參與、推行垃圾分類、循環利用、資源回收等綠色行為,在購物、用能、出行等日常生活中更多選擇綠色消費,努力使“生活方式綠色化”成為每個人的慣性思維和自覺行動。鎮江環保志愿者朱秋華說:“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天天好起來、美起來,一定要樹立生態理念,真正像愛護眼睛一樣去愛護它,才能贏得更大生態優勢。” (孫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