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生態路,壯哉中國夢。
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分為10章共33條,聚焦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重大政策,提出細化舉措,旨在調動各方面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點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多次作出重要講話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把脈定向,深謀遠猷,落子布局,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及神州大地,看山、看水、看林、看田、看草、看沙。一次次重要會議,一次次調研考察,輝映著思想的光芒,彰顯著大黨大國領袖的歷史擔當,凝聚起全黨全社會共同繪就新時代大美中國壯麗畫卷的決心、信心和力量。如今中國,“兩山理論”深入人心,美麗中國愿景激動人心,生態保護行動凝聚人心。大美西部壯美風貌、靚麗東北遼闊風光、美麗中部錦繡山河、和諧東部秀美風韻……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生動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巍巍高山、茫茫草原、碧海藍天,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如果說綠水青山是看得見的綠色發展,“看不見”的綠色也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一竿翠竹撐起一縣經濟,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顆果子帶動一片產業。“兩山理論”的誕生地浙江安吉余村,從靠山吃飯到富山養山,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余村人體會到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幸福靠山。在“林都”伊春,從“人林對立”到“人林和諧”,原來的“砍樹人”變成現在的“看樹人”,創建出林上養蜂、林中種茶、林下養殖、林中休閑、林外加工的綜合發展模式,把生態優勢轉換升華成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優勢,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綠樹生金”的路子越走越寬廣。現在老百姓端起了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綠起來靚起來的鄉村,不僅吸引游客,更吸引企業,靠著“環境入股”,一些村莊蹚出了良性態發展之路,也為鄉村振興找到方向。一個個故事生動印證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深刻昭示著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山川林木蔥郁、大地遍染綠色、天空湛藍如畫、河湖魚翔淺底、草原牧歌歡唱……這是美麗中國的生動畫卷,也是我們每個人夢想的幸福生活常態。新時代以來,從植綠護綠到垃圾分類,從“光盤”行動到綠色出行,億萬群眾踴躍參與,積極做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倡導者、實踐者、推動者,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成為時尚,林長制帶來林長治,最美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最美生態護林員不斷涌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水有人看,綠色低碳新風撲面而來,人民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態文明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不僅關系到經濟發展質量,而且攸關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只要人人動手、個個盡責,我們定能繪就美麗中國更新更壯麗的畫卷,造福人民,澤被子孫,惠及世界。(陳寶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