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研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舉措。會議強調,“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既利當前又惠長遠。”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2.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4.9%。同時,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數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31%,屆時,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未來人口發展的基本大勢是人口數量負增長和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將會相互促進,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現實條件,在此基礎上謀劃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精心謀劃、統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我國邁向“人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步伐清晰有力,應對老齡化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日漸清晰。
近幾年,我國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銀發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切實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責,加強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面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發經濟已成為各地追逐的新經濟增長點,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類生活服務需求的產業相伴而生。2023年江蘇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清單,再次將為3萬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其中;自2022年以來,北京已累計建成養老助餐點1770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246家,社會餐飲企業339家,老年餐桌、單位食堂等185家。如今,各地持續完善老年健康體系建設,不斷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將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
“要運用好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作用,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共同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壯大。”隨著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擴大,未來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不斷上升。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2030年,老齡產業潛力屆時將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將達到三分之一。特別是“60后”“70后”相繼步入老年,將會給老齡產業帶來新圖景。銀發產業涉及養老、金融、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是一個十分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只有進一步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打造社區、鄉村服務圈,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增長。
高質量發展“銀發經濟”,守護最美“夕陽紅”。 銀發群體已加速推動經濟駛入一條“新賽道”,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共同參與、各盡其責,著力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推動銀發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