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羅建華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對未來產業的前瞻謀劃、政策引導,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作為孕育發展新機遇和塑造經濟新動能的先導性產業,未來產業帶給人們無限想象,正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贏得產業主導權的焦點。我國具備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也面臨系統謀劃不足、技術底座不牢等問題。只有深刻把握未來產業的自身特點與發展周期,下好未來產業戰略布局先手棋,才能真正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來產業,指明了未來產業的發展重點和方向。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有助于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蘊藏的新機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政策引領,激發未來產業發展潛力。清潔能源、新型儲能推動能源產業升級,人工智能、元宇宙賦能新型醫療服務……《意見》從全面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標志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6個方面規劃16重點任務。揆諸當下,未來產業也成為各地拼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實施關于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與配套政策舉措,把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作為拼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并提出中長期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帶動全國掀起發展未來產業的良好勢頭。目前,全國有約20個省份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各地謀劃發展未來產業的勢頭方興未艾。不言而喻,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于支撐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構筑新型競爭優勢、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先導作用,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未來產業潛力十足、前景廣闊。《意見》圍繞技術供給、產品打造、主體培育、豐富場景、支撐體系等方面,構建未來產業的發展生態。如今,越來越多的政策和資源正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聚集、向未來產業傾斜。腳踏實地夯實產業基礎,持續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日拱一卒、久久為功,一定能讓未來產業發展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在未來產業競爭中贏得先機。(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