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攻“產業科技創新”,江蘇馬力全開

擊鼓催征揚新帆。2月18日,江蘇“新春第一會”吹響創新號角: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產業科技創新”是主攻方向,“具有全球影響力”是目標定位,重點要統籌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篇大文章。

奮戰新年開新局。全省科技部門、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馬力全開,已迅速投入新一輪創新大潮中,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科技根基。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開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攻堅年”行動

218日,常州市啟動2024年“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暨重大技術需求征集活動,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等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誠邀具有研發實力的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創新聯合體等前來揭榜。

223日,蘇州市舉辦校地成果轉化座談會,元禾控股、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蘇州納米所、蘇州醫工所、蘇州大學、蘇創投集團等高校院所和創投機構,就科技成果轉化交流經驗、探索路徑,助力蘇州產業創新發展。

放眼江蘇,各地均已亮出新年開局即沖刺的姿態,向產業科技創新發出“總攻”。

“‘新春第一會’為我們推進產業科技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劃出了施工任務。”在220日省政府召開的“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專場發布會上,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表示,今年,科技系統將扎實開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攻堅年”行動,努力實現“策源、攻關、聚合、賦能、集成”五個突破,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推進“1820”基礎研究“策源”突破。江蘇加快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心,強化實體化運行,實行“里程碑”考核。遴選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40個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省杰青、優青計劃翻一番。探索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在科研選題、項目組織、科技獎勵、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江蘇圍繞發展世界級產業集群部署創新鏈,在高端裝備、集成電路、通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氫能及新型儲能等領域,部署40項科技重大攻關項目,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標志性產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創新鏈,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類腦智能、未來材料、固態電池等方向,部署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增創新動能新優勢。編制未來產業“一圖三清單”,加快前沿技術、示范企業、科創園區、應用場景、標準規范等“5100”布局,更好地開辟和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

推進戰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江蘇打造一流高端研發平臺,全方位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運行,推進紫金山、太湖、鐘山、云龍湖實驗室和生物藥、第三代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全力支持中國科學院在蘇科研機構建設。面向長江經濟帶開拓江蘇實驗室聯盟,深化與優勢產業鏈的適配融通。

推進區域協同創新“賦能”突破。江蘇圍繞“一帶兩極三圈多點”創新布局,支持南京、蘇州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構建環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創圈”,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融合發展。發揮高新區創新主陣地作用,組建10個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和8家概念驗證中心,打造創新企業集群,形成創新矩陣引力場。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集成”突破。江蘇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加大人才激勵與減負力度,推動更多人才向產業一線集聚。修改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擴大賦權改革試點,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激發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開年跑出“加速度”,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

新春伊始,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麒麟新園區一派欣欣向榮: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湖所已全面啟動搬遷,南京天光所部分實驗室儀器設備已搬遷并投入科研調試……入駐新園區的中國科學院在寧科研院所,將聚焦各自優勢領域,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

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的院地合作,正在向更高層面、更高質量進發。218日,在江蘇“新春第一會”上,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政府簽署了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雙方將聚焦人工智能、資源環境、先進材料、天文、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方向,強化科技布局、促進集聚發展,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

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過去一年,南京分院各科研院所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夸父一號”衛星數據和科學軟件面向國際正式發布;“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協同管理與綜合治理示范”相關成果入選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展;研制成國內領先的GaN藍綠光激光器和全球首款單片式全彩Micro-LED微顯示芯片;研發的國產首臺多重核酸檢測儀取得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打破了相關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今年,南京分院將以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核心,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分院將積極推動各科研院所組建“大兵團作戰”的攻堅團隊,爭取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將加快推動稀土、湖泊與流域水安全、古生物學與油氣地層應用、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四個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加快推進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享,促進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重大科技成果產出。

圍繞國家和江蘇省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今年南京分院還將積極推動設立院省合作專項資金,對重大項目給予配套支持。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具備條件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點城市,推動科技成果集中開展工程化示范與成果轉移轉化。

同時,聚焦院士專業領域,南京分院將組織開展“院士專家結對產業”活動。圍繞地方政府科技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制約企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組織由院士領銜的產業鏈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院士、專家擔任南京相關重點產業導師,深入園區、企業一線調研指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澆灌“科創花”,結出“產業果”

在位于昆山的蘇州億創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條長達80多米的自動化超高強度柔性輥壓產線,利用40多個軋輥模具緊密配合,將一塊塊鋼板塑造成各類形狀復雜的鋼制結構件。從2020年公司創立至今,這家由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下稱“江蘇產研院”)以“撥投結合”模式支持的重大項目公司,從“白手起家”到現在一年超過2億元的銷售額,靠的是產品獨一無二的技術優勢。

“技術研發是產品的核心,公司自主研發的柔性輥壓成型技術,填補了國內鋼材復雜形狀成型的技術空白,我們開發的一款鋼制新能源電池箱,采用超高強鋼,使得新能源汽車電池盒的重量大大減輕、鋁合金成本減少了50%以上。公司成立至今短短三年,就已成為我國主流的新能源車電池盒供應商,獲得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的合作項目。”該公司董事長晏培杰告訴記者,億創特的發展,離不開省產研院撥投結合、團隊控股的支持模式,讓企業敢拼敢闖。

江蘇產研院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介紹,為了支持具有前瞻性、戰略性項目落地,該院以具有創新性的“撥投結合”方式,幫助有潛力的初創公司重點解決團隊技術評價和早期項目融資市場失靈的問題。同時,給予項目團隊研發運營主導權,利用財政資金支持項目熟化,承擔創新失敗風險、共享項目成功收益,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推動了一批具有引領性、顛覆性的技術實現轉移轉化。

“江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產研院責無旁貸。”劉慶介紹,過去的一年內,該院在三大方面重點落腳。“一是建設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機構,這是我們的核心責任之一。二是突破一批制約現有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為此,我們梳理了技術難題的清單,已和350多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累計征集了近1800項技術難題,并在其中篩選出100多項企業難以解決、愿意出資解決的問題,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進行攻關。三是培育一批對未來產業發展可能起到重要影響的項目,我們在2023年實施的重大項目數量跟2022年比差不多翻了一番,有近30項重大項目在2023年實施。”

人才培養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要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針對未來人才的培養,我們能做點什么,也是我們持續思考的問題。”劉慶介紹,在江蘇省教育廳的指導下,江蘇產研院正在申請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旨在借助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培養未來的工程師。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

219日,為助力海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南通市機械工程學會聯合南通大學等高校,共同舉辦深遠海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研討會;221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淮安市“7+3”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需求,2024年首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淮安市舉辦……龍年開工以來,全省科協系統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積極開展多項學術研討活動,大力推進科技經濟融通發展。

“去年江蘇出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科協系統承擔了其中8項任務。我們圍繞江蘇重點發展的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積極構建完善科創載體平臺、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過利平介紹,2023年,省科協積極培育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學會組織,圍繞關鍵領域組建8個省學會聯合體;推動全國學會在江蘇建立13個實體平臺,建設25家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貢獻力量。同時,推薦蘇州、無錫、常州入選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示范市”,數量居全國省份第一;推動建立15個“科創江蘇”試點縣(市、區),服務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圍繞“新春第一會”主題,今年全省科協系統怎么干?過利平表示,省科協將開展6項重點工作,進一步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更大范圍匯聚創新資源。全力支持在蘇頂尖科學家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建好國際機械系統動力學學會。緊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大關鍵領域學會聯合體培育扶持力度。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基礎研究領域學會作用,助力建設培育一批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優勢學科,努力實現更多“從 0  1”的原創性突破。推動院士專家領銜開展科技攻關,助力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

推動科技成果社會評價獎勵。實施“科技期刊強刊工程”支持計劃,為科研攻關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發布載體和學術交流平臺。深化科技評價改革,依托學會聯合體,發布全省年度“行業領域十大科技進展”和“自然科學百篇優秀學術成果論文”。

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化“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擴大“科創江蘇”試點縣區覆蓋。圍繞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推動100個全國學會與100家省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開展合作,加強建設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和學會產業研究院,推動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萬名專家進萬企”行動,動員引領院士專家走進企業,創建“科學家+企業家”合作模式。推動科技型企業家擔任市縣鄉科協副主席,舉辦企業創新方法大賽、“科創江蘇”創新創業大賽、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加快培育企業科技創新人才。

深化科技開放交流合作。用好國際科技組織網絡資源,密切與海外科技團體的聯系,依托全國學會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全國學會來蘇舉辦高層次學術會議。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奮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著眼創新全局賦予江蘇的重大使命,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易中懿表示,今年江蘇“新春第一會”聚焦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充分彰顯了省委省政府以實干實績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的擔當。

易中懿介紹,省農科院作為以應用研究為主的農業科研單位,始終堅持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主動呼應產業和技術雙重變革和消費結構變化,不斷優化調整科研力量布局、創新“團隊+協同”科研組織方式、探索“公益+市場+平臺+智慧”成果轉移轉化范式,在糧油作物、優質果品、花卉苗木、智慧農業、綠色低碳等領域持續培育產出一批管用實用科研成果。在江蘇主推品種和技術中,省農科院占比達到70%,為江蘇糧食安全、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塑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科技創新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2023年,江蘇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72%,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趨重要。“在江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將立足主責主業,堅持以服務產業作為根本使命,主動思考、積極作為,打造‘創新矩陣’,完善創新生態,奮力建設有影響力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易中懿說,2024年,省農科院將緊扣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產業安全,加大種源、農機裝備、農業綠色技術等領域攻關力度,推進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突破“卡脖子”難題,形成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性新成果,提高供應鏈韌性。

省農科院聚焦江蘇“土特產”培育,將重點打造“4+13+N”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并圍繞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和共性關鍵技術,凝練科研課題,產出一批符合優勢特色產業升級方向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同時,省農科院將加速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產業應用,培育新質生產力,既關注產業未來,更加關注未來產業,拓展新賽道,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新業態、新模式落地應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價值鏈向高端邁進。另外,省農科院將持續深化與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鍛造“撒手锏”技術,助力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篇文章”

如何讓前沿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快車道”暢通無阻,如何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長期扎根江蘇、服務江蘇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下稱“28所”),以多年的探索實踐,為加速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經驗。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產業需求是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只有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篇文章’一起做,才能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促并進。”28所黨委書記,電科萊斯董事長、黨委書記毛永慶表示。

“江蘇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為駐蘇央企,28所將一如既往扛起使命擔當,從幾個方面進行突破。”毛永慶說。

首先是加速戰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多年來,28所建設了空管全國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等4個國家創新平臺,以及6個省級創新平臺,平臺資源位列江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陣”。同時,與紫金山實驗室、南京大學等重點單位和優勢高校開展長期戰略合作,并積極與華為、科大訊飛等行業優勢單位開展合作,協同開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攻關,加速推動新域新質能力生成,打造協同創新生態圈。

其次是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毛永慶告訴記者,近年來,28所承擔了20余項國家級重大創新項目,成果有力支撐了江蘇社會經濟發展新實踐。打造的淮安中小型智慧機場國產化建設樣板工程,被中國民航局明確為中國民航“智慧機場”的示范標桿;道路交通產品服務南京市主城區3000多個路口,助力南京連續獲評全國“暢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

最后是加速產業協同創新賦能突破。2023年,在產業平臺打造上,28所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這一年,28所旗下萊斯信息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旗下溧陽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萊斯電子、萊斯網信、揚州萊斯相繼入選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加快推動產業升級提供重要平臺。“依托這些重要產業平臺,我們將積極發揮民航空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并按照產業同鏈、技術同源的思路,為江蘇省低空經濟、生態治理、應急管理等發展貢獻完整的解決方案,全力支撐江蘇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毛永慶表示。

“展望2024年,28所將積極在江蘇省內高水平創新平臺矩陣中多方聯動,加強合作交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的協同發展,全面助力江蘇省未來產業培育,支撐江蘇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邁進。”毛永慶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張宣 楊易臻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