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新江蘇評論員 樂樵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近日,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在景區背誦《蜀道難》后免除105元門票的視頻。在她身后,背誦隊伍蜿蜒數列,不少游客正念念有詞地做著準備。視頻一出引發熱議,網友評論:這聲音,是早自習呀!
放眼全國,背誦古詩免門票的“福利”并非個例,也絕非鮮事。在湖南,岳陽樓景區連續十余年在法定節假日推出背誦《岳陽樓記》免門票活動,并于去年“上新”了“智能背記亭”;在江西,滕王閣旅游區內的數字人“王勃”擔任起“考官”,為游客們的背誦內容評分;此外,安徽滁州瑯琊山風景區、河南安陽岳飛廟景區、山東曲阜三孔景區等地也都推出了類似活動。
當下,文旅行業在融合轉型中乘風而上。為吸引更多游客觀光,各大景區紛紛“亮家底”“秀絕活”,推出不少品類豐富的互動項目。不過,像“背詩免票”這樣人氣長虹的還并不多見,“圈粉”的奧秘或許要從源頭說起。
詩歌最早起源于上古時代的社會生活,是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由此可見,作為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流傳千年的詩歌,跨越時空與現代人產生情感共振,已成為涵養中華文化的精神源泉。那么,其受追捧程度之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今,瑯瑯書聲在山間、在景區縈繞不絕,勾勒出一道文旅融合的獨特風景。區別于走馬觀花式的“打卡觀光”,背詩則讓游客“做足功課”而來。從出發點來看,“背詩免票”能讓游客在詩句中概覽景區文化,這種寓教于樂的創新模式,不僅讓景區與游客產生情感聯結的“雙向奔赴”,也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背詩免票”也是一種“知識變現”。那我們不妨從舉辦活動的景區作比照,多數景區的門票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完整背誦一遍詩文就能省下這筆費用,細想確實還挺劃算。但我們更需厘清,比門票本身更具價值的是吟誦古詩的深遠之意。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早早就將詩歌的重要性表達明晰。讀詩,亦是讀史。朝代的盛衰榮辱,歷史的草蛇灰線,都能在詩句中知所從來,方明所去。與其說,古詩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中源遠流長,倒不如說,我們每一代人都從古詩中汲取智慧和養分滌蕩心靈。
再回到“背詩免票”這件事上來看,景區這一做法并非是讓游客都成為出口成章的大文豪,而是讓我們的生活多一種詩意的可能,浪漫的情懷,感知美的途徑。譬如,當我們表達珍惜時間,“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便跳出腦海;當我們討論溯源學習,會脫口而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沉醉于眼前美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古詩教我們如何感知美。
誠如葉嘉瑩先生所表述:學習古典詩詞,還不僅是學習一種學問、知識而已,重要的是要使青年人的心靈復活起來,讓他們以生動活潑的心靈,來欣賞、體會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些偉大、美好的生命。
當然,文化傳承要有詩意,也要更接地氣。背詩成功與否關系到一張門票,但讓詩意向更深更遠處流淌,才是應有之義。我們期待更多飽含詩意的文旅“新玩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雨露甘泉不斷浸潤大眾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