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年夜校在全國各地火熱“出圈”。“夜校”,這個頗具年代感的詞匯,正以嶄新姿態進入年輕人的夜生活。在江蘇,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過上“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新生活。夜校為什么能成為部分年輕人心中的新時尚,社會又能為他們豐富生活、充電提升提供怎樣的幫助?
【充電學藝有“知”有味 點亮精彩夜生活】
晚上七點,夜幕初降,一批剛下班的年輕人走進了蘇州吳江青年夜校的教室。書法課堂上,學員們磨墨提筆,描摹練習;吉他、電子鋼琴教室外,吹啦彈唱不絕于耳;在養生課堂上,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正現場教授學員們呼吸吐納,體會中國傳統健身功法的奧妙。吳江青年夜校一位學員說,夜校氛圍很好,有很多人跟自己一起學習,氛圍感有了,興趣也能慢慢地培養起來。
記者發現,青年夜校的課程設置豐富多元,不僅有提升青年文化才藝的非遺傳習、攝影繪畫課程,還有切合青年職業發展的法律公開課、求職面對面,也有幫助青年心理減壓、聯絡交友的服務項目,同時價格親民,滿足了不同領域青年群體的業余文化生活需要。
吳江青年夜校華邦校區校長周娜告訴記者,上個月,針對全區青年朋友做了一個近萬人的調查問卷。根據投票結果,夜校選取了其中比較受歡迎比較熱門的一些課程,有的課程僅僅上架半小時就被搶購一空了,火爆程度真的可以體現出當下年輕人對于學習以及提升自我的一種渴望與熱情。
像這樣的青年夜校,在江蘇各地已有蓬勃發展的勢頭。蘇州大學等高等院校面向社會開放夜校班,教學團隊以本校各專業老師為主,保障教學水平。南京、揚州等地利用文化館、青年發展主題空間等場所,引入社會資源開辦夜校。無錫將“‘錫·青’夜課堂”納入了今年的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常州則選取入住率較高的人才公寓開設“人才夜校”,讓年輕人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服務。
揚州夜校青年學生許蘇蘇說,夜校里學習了PPT制作課程,這些在平時工作中也都可以用得上。蘇州太倉夜校學員謝瑞麗告訴記者,自己專門報名了夜校學習德語,希望通過下班后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對生活和工作有更多的幫助。
青年夜校的紅火,折射出當下年輕人對豐富文化生活、提升技能本領的現實需求,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目前各地夜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收費標準不一,部分夜校存在師資薄弱、教學質量不穩定、供給不足等問題。
【專家建議:加強規范整合資源 推動可持續發展】
社會學家表示,面對青年人的發展需求,需要政府部門對夜校辦學加強引導、規范管理,整合跨領域資源,創建一個更加多元繁榮的學習型社會。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磊說,青年夜校順利地持續開展下去,要尋求全社會的合力,根據青年人需求的市場導向是根本,再加上政府和各級群團組織參與其中,給它校準,提供一些支持。
【 江蘇:政府引導社會參與 讓青年夜校從“網紅”到“長紅”】
為了進一步推動和規范青年夜校發展,近日江蘇團省委制定出臺專項工作指引,引導各地充分利用青年之家等工作陣地,聯合青年人常去愛去的咖啡館、特色街區、商務樓宇等場所,社會化拓展服務陣地,更加廣泛地開設符合青年需要、煙火氣濃的課程。
共青團江蘇省委辦公室主任王云說,將立足公益屬性,拓展服務“網點”,廣泛吸引凝聚一批青年達人、青春榜樣和社會組織,推動青年夜校可持續發展,努力讓“充電學習”成為年輕人“夜生活”的新場景。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凌 康健 龔俊杰 王鵬 吳江臺 無錫臺 常州臺 張家港臺 蘇州臺 揚州臺 亭湖臺 太倉臺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