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春日經濟”正持續升溫,常州金壇激活“茶+”產業鏈,深挖茶葉的經濟、生態、旅游價值,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在助力茶農增收的同時帶來新的消費業態。
近日,金壇茅山逍遙茶旅線路正式發布,以茶旅線路為載體,串聯起東方鹽湖城、茅山茶海等景點,讓游客在體驗茶文化的同時解鎖金壇“好風景”。
茶產業和旅游業是關聯性極強的兩大產業,茶產業賦予旅游業新的內涵,旅游業則助推茶產業更新升級。經過多年布局發展,金壇將生態旅游和茶園風光、茶文化相結合,著力發展茶園休閑觀光游,已初步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共融”發展格局。金壇春茶推薦官呂敏介紹:“到山上體驗采茶、品茶,并通過一日游感受金壇經濟文化,是十分好的選擇。”
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金壇茶產業發展越來越紅火,鄉村旅游發展風生水起,在茶俗體驗、茶園度假等領域探索創新,不斷豐富茶藝、茶宿等業態。茅山茶海以茶為主題,把茶葉生產、科普教育、科技示范、休閑觀光、餐飲購物融為一體,并開展20余項茶事體驗主題活動。江蘇茅山茶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娟表示,通過茶藝科普、茶葉產品加工、茶文化展示以及茶葉衍生品開發等,構建全產業鏈模式,游客可以體驗全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
葉葉嫩芽隨春至,縷縷茶香漫茅山。得益于良種良法的大力推廣,金壇茶葉品質和產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薛埠鎮一家茶園里,嫩綠的芽尖立滿枝頭,采茶工穿梭于茶叢間,嫻熟地采摘顆顆香茗。雖然經歷了凍雨、倒春寒,但茶葉品質絲毫不受影響,反而比去年還要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肥料使用得當。
茶葉品種直接影響品質和產量,我區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不僅提高了茶葉品質和產量,還讓茶農的“口袋”鼓起來。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切實加強品種選育和繁育技術研究,逐步建立良種示范基地,不斷改良茶葉品種,優化種植結構。
茶葉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采茶環節,需要在茂密的茶樹枝中識別嫩芽,大多靠的是采茶工豐富的經驗。金壇正加快推廣機械化采茶,助力茶葉“搶鮮”,降低人工成本。
伴隨著發動機轟隆隆的聲音,由采摘裝置和鮮葉收集裝置組成的采茶機在茶樹中穿梭。幾分鐘后,便完成了一片茶地的采摘。我區積極探索茶園新機械研發與應用,并組建了12支機械化專業隊伍,輻射服務涉茶經營主體及茶農,不僅節約茶園管理人工成本,還極大地提高茶園標準化管理水平。
炒茶是茶葉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一關,也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一環。在一家茶企的生產車間內,陣陣茶香沁人心脾,全自動化生產線上,各種茶葉生產設備正在運轉,工作人員忙著對當日采收的春茶進行加工。這些經驗豐富的炒茶大師,對每一步的溫度、火候、炒制時長都有講究。
近年來,金壇按照“品質立茶、科技興茶、文化美茶、品牌強茶”發展思路,推廣生態種植、綠色種植方式,通過茶葉加工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提升茶葉品質與價值、產品與品牌價值、產業規模與效益,推動茶產業發展,促進茶農增產增收。
小小茶葉,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消費者和游客。金壇以景區化思維提升打造生態茶園、茶業基地,培育以茶產業為中心,集旅游觀光、生態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全域旅游新業態,打造“茶林相間、花香茶海、色彩紛呈、四季輝映”的茶鄉美景,帶動茶園增效、茶葉增產、茶農增收,“茶產業+”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薛埠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謝杏林表示, 結合東方鹽湖城、花谷奇緣、茅山森林世界以及茅山茶海等景區,以茶產業為紐帶,連接景區旅游資源,讓游客在茅山觀茶景、品茶飲、觀茶技、宿茶居,“沉浸式”體驗金壇茶文化。
(余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