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回信中強調,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起源。要用心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在更廣闊的天地講好文化故事、弘揚民族精神、傳遞奮斗能量,真正執筆續寫魅力十足、動能奔涌的“文化傳承篇”。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從一塊磚、一座敵樓,到一片風景、一段往事,鐫刻著歷史的印記,激勵著世代中國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長城邊居民們世世代代的用心守護,不僅讓歷史文化遺產始終保有著本來的風貌,也讓后代得以看見歷史的磅礴和浩瀚、悟到文化的厚重和深遠。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應當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的繼承要義,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守護文化自信底氣。堅持預防為主、原狀保護原則,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各時期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真實完整地交給后人,真正透過古跡看歷史、觀自我、話將來,寫好“欲留本色在人間”的自信篇章。
從端莊肅穆的古王陵到移步換景的敦煌石窟,從風韻絕佳的上海弄堂到底蘊深厚的北京胡同,從情意濃濃的家族祠堂到構圖精妙的園林建筑……江山錦繡、韻味十足,每座城市都有著屬于自身的文化底蘊,亦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守正創新、兼容并蓄里,歷史文化遺產始終綻放著魅力和風采,吸引著無數人向往奔赴。傳承歷史文化應當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既看到傳統文化之美,也理解“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深意,立足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敞開胸懷學習借鑒優秀外來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文明兼收并蓄、共同發展,不斷對外交流,在更廣闊的舞臺和天地間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真正做到在繼往開來中寫好“源遠流長意蘊濃”的魅力篇章。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文化遺產從來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自我限制,而是應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時俱進進行文化創造。如今文化遺產“破壁出圈”屢屢進入人們的視野,產出了《敦煌飛天》《唐宮夜宴》《長安三萬里》等優秀作品,打造了數字洞窟、網上展館等新產品,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鼓舞更多人加入保護和傳承的隊伍中來,也能帶來效益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形成保護、傳承、弘揚的良性循環。要擦亮歷史文化遺產的“新魅力”,梳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大結合運用VR、3D、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讓文化遺產有更豐富、更立體的表達,加強與多元業態的融合創新,豐富文化遺產“活”起來的路徑形式,真正在破圈出道中寫好“滿眼生機轉化鈞”的發展篇章。
紙短情長,見字如面。聲聲囑托牢記心間,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是每一位中華兒女肩頭的責任,讓我們保護好歷史文化遺跡的本貌、傳承好沉淀其中的精神內核,在更廣闊的舞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真正讓歷史文化、文物遺跡綻放新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