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暨陽湖畔,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開心驛站”,是最受市民喜愛的“心靈氧吧”;
繁忙的張家港站內,30平方米的“文明實踐益空間”成為過往乘客參與文明實踐的新場景;
繁華的商業街旁,“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飲水、飯可加熱、累可歇腳、如廁方便”的“工友驛站”是專為港城戶外勞動者打造的暖心空間……
行走在張家港,一個個分布在公園廣場、交通場站、企業商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正在成為宣傳新思想、新政策的廣播站,密切聯系群眾的服務站,一張橫到邊、豎到底的文明實踐組織服務網絡,構建起全域覆蓋、隨時可達的“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
小城市如何彰顯大文明?張家港用實踐給出答案。
多年來,張家港始終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更通過調動各方力量,創新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高質量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創新路徑。理論宣講春風化雨,惠民服務溫暖人心,文明實踐活動點亮幸福生活,新時代文明新風讓港城大地處處綻放文明之花。
“以全面覆蓋的組織網絡暢通資源要素全域流動,以精準多元的實踐供給推進文明成果全城共享,以體系健全的志愿服務引導文明實踐全民參與,聚力打造群眾‘精神家園’。”張家港市委書記韓衛說。
NewPic-4_b
共建思想“能量池”,創新理論進萬家
前不久,全國人大代表、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永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吳惠芳走進江蘇省理論宣講共建共享平臺的直播間,向全省的黨員群眾宣講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永聯村的鄉村振興故事,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89萬。
作為“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的重要承載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肩負著“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重要使命。
張家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堅持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調動各方力量,共建思想“能量池”,創新方式方法,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城鄉思想文化陣地,為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當地11名懂理論、會宣講、知民情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師組成“暨陽銀輝”講師團,2021年成立至今累計走進企業、學校、社區宣講近400場;金港街道南沙社區結合當地動遷安置居民多,大家喜歡聚在一起拉家常的生活習慣,因地制宜打造“小板凳學堂”,把宣講課堂搬到居民家門口;國網張家港市供電公司聯合張家港團市委打造“青春加油站”文明實踐點,利用網約車司機等充換電的碎片化時間,為“兩新群體”提供休息補給、學習閱讀等暖心服務……
近年來,張家港市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自身優勢,整合各方力量,在市級層面創新打造“追夢學堂”,作為開展宣講活動、培養宣講隊伍、孵化宣講品牌的總平臺,同步組建“機關干部+黨務工作者”“理論專家+學者”“百姓名嘴+群眾”等“多層級”宣講隊伍,以“理響張家港”品牌為統領,打造“求是讀書匯”“說理茶社”“理論小紅車”等一系列多樣化、生活化宣講項目,每年開展“文藝+理論”“故事+政策”“課程+共享”等互動式、情景式、體驗式宣講活動1000余場,讓人民群眾在潤物無聲中獲得真理滋養,在得實惠中感受到理論的溫度、思想的魅力。
為把黨的創新理論精準送達基層,該市每年都會發布線上問卷、開展實地走訪、設立需求信箱,實現“我們講什么”和“群眾想聽什么”的無縫對接;上線理論學習教育云平臺“理響張家港·掌上學堂”微信小程序,開展“理上網來E起學”網絡理論學習活動,策劃“故事里的思政課”“永恒的紀念”紅色廣播劇等項目,讓基層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學習黨的創新理論。
“拓展理論宣講新陣地,構建理論傳播新生態,回應理論學習新需求,著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傳’入千家萬戶,‘播’到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心坎。”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衛兵說。
NewPic-3_b
三張清單“一朵云”,精準服務聚民心
晚上6點多,29歲的吳嘉慧下班后一路飛奔趕到張家港市民文化藝術夜校的舞蹈排練廳,換上舞蹈服后,跟著爵士舞老師鐘燕做起了熱身運動。一個多月前,她關注到張家港市民文化藝術夜校啟動報名,第一時間報名搶下了一個爵士舞的名額。此后,從白天的格子間,走進晚上的小課堂,吳嘉慧的夜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通過創新性文化服務提升市民的現代文明素養,將市民文化藝術夜校打造成‘家門口’的美育課堂。”張家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分中心工作人員張照奇介紹,作為張家港新時代文明實踐重點項目之一,今年市民文化藝術夜校共開設非遺體驗、健康養生、琴棋書畫、搏擊舞蹈等32門課程,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緊扣市民文化需求,點燃了報名熱情,目前所有的課程已報名滿額。
新時代文明實踐只有做到供需對接、精準發力,才能得到群眾認可。
念好“準”字訣,張家港通過廣泛走訪、需求摸排和資源整合,開出了三張清單,即群眾需求清單、社會資源清單和服務項目清單,讓“群眾要什么”和“我們有什么”心中有數。
把三張清單黏合起來的還有“一朵云”。該市上線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通過“群眾點單、部門供單、志愿者接單、雙向評單”的多維互動,實現志愿服務一網通達,百姓需求熱力點亮。
市民的需求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城市,張家港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建成“中心、分中心、所、站、點”五級陣地體系,遍布城鄉的1000多個服務陣地,猶如漫天星光點亮文明夜空。
為緩解養老服務力量不足的問題,張家港市創新實施“銀齡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項目,1464名低齡老年志愿者與2408名高齡老人結成互助對子,實現“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的雙向奔赴;為破解青年職工家庭暑期照護難的痛點,張家港市在各類文明實踐陣地開設189個青少年暑托班,實現村(社區)全覆蓋,累計服務青少年超6.3萬人次;為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張家港市創設“開心驛站”和“幸福家長驛站”,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計劃、智慧父母成長課堂等文明實踐項目,通過講座、沙龍、親子活動、家庭教育咨詢等多樣形式,幫助更多家庭找到“幸福配方”;為了讓市民更便捷地學習健康知識,張家港市文明實踐健康分中心開辦“健康‘益’起來”大型健康集市50余場,把名醫義診、健康咨詢、中醫推拿、兒童骨密度檢測等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為破除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舊俗,張家港市樂余鎮永利村端出移風易俗“大禮包”,一本光榮證、兩個中國結,鄉村大禮堂免費用、文化志愿者送祝福,“大禮包”里裝著滿滿幸福感,讓喜事新辦有“里子”也有“面子”……張家港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聚焦社會民生的重點,百姓生活的難點,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化民憂聚民心。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錢曉東說,“文明實踐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必須堅持‘靠民、惠民、育民’,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NewPic-2_b
文明新風育新人,滿城盡是“張聞明”
17494步——從東橫河到新市河路再到古瀆港,張家港市民巡查團的志愿者陳亞娟昨晚的微信運動步數又破了紀錄。
路上看到一處樹木遮擋了交通信號燈,陳亞娟立馬拿出手機拍照上傳到張家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第二天一早園林部門就安排工人來修剪。
一件紅馬甲、一個垃圾袋、一個長柄夾和自己的智能手機就是陳亞娟每次巡查的所有裝備,“我們巡查團總共有100多人,分成11個組,大家分頭巡查,看到路上垃圾就撿起來,發現道路破損、路燈不亮等問題就拍照上傳,聯系相關部門來處理。”陳亞娟說,“路面巡查就當散步鍛煉,我們的一點點努力能讓城市變得更美好,很有成就感。”
志愿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中堅力量。如今在張家港,31.7萬名志愿者,1368支志愿服務隊伍,平均每天100多個志愿服務活動,讓凡人善舉在這片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勢,演繹著城市文明的“熱度與激情”。
張家港還建設了“張聞明”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打造兼具“項目孵化、資源調度、能力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教育孵化平臺,率先設立文明實踐積分、文明實踐基金,實施文明實踐伙伴計劃,一系列創新“走心”的務實舉措讓文明城與文明人雙向賦能,共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行穩致遠。
文明城育文明人。在張家港,陳亞娟們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張聞明”。
“張聞明”是誰?
21年前的一天,張家港的一群年輕人化名“張聞明”,為西部貧困山區的希望小學捐款捐物,不承想卻因為對方一封“尋親信”,掀起了一場轟動全城的尋訪行動。
這些年來,張家港持續開展“尋訪身邊好人‘張聞明’”道德風尚行動,截至目前已累計尋訪“張聞明”超10000人,宣傳報道近4000人。
被網友親切稱為“火姐姐”的張家港市稅務局工作人員黃艷,工作之余開通助人“熱線”,10余年幫助眾多抑郁癥網友;“金牌調解員”倪永祥,在基層調解崗位上一干就是38年,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2800余件,調處成功率98%以上;張家港市無償獻血狀元徐俊,先后獻血4萬多毫升,相當于全身血液的10倍;樂美夕陽志愿服務隊當起“空巢老人”的“貼心小棉襖”,堅持每周一次親情陪伴、每月一次生活照料、每年一次生日祝福,讓老人的生活中有了歡聲笑語、逐漸走出家庭回歸社會……張家港先后涌現出了全國道德模范(含提名)4名、中國好人30名、江蘇省道德模范7名、江蘇好人42名,榮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8項。
隨著“張聞明”的故事為人所熟知,“張聞明”的隊伍不斷壯大,“張聞明”這個名字所承載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從最開始指代捐資助學、助人為樂的一群人,逐漸演化為港城“身邊好人”的代名詞。
如今在張家港,“張聞明1號”文明實踐流動服務車、“張聞明”愛心出租車隊、“張聞明”愛心獻血巴士、“張聞明”影廳等一個個閃亮標簽串起隨處可見的文明風景;全民參與的“人人都是張聞明”市民文明實踐修身行動,凝聚起“住在文明城,要當文明人”的價值共鳴,推動從尋找“張聞明”,到成為“張聞明”的認知升級。
“從一群人,到所有人,再到一座城,‘張聞明’已經成為一種有形的價值觀和無形的正能量,更是張家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代言人’。”陳衛兵表示,進一步深挖“張聞明”的價值內涵、創新“張聞明”的形式載體、講好“張聞明”的生動故事,以時代新風構筑起群眾美好生活的文明家園,引領更多的人與文明同行。
(蘇報駐張家港記者 楊 溢 陳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