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夏糧主產區小麥收獲進度加快。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全國麥收達1.2億畝,進度過三成半,黃淮海夏糧主產區已進入收獲高峰。分地區來看,湖北麥收已經結束,四川正在掃尾。目前,收獲重點地區已經北移到黃淮海麥區的安徽、河南、江蘇。
從長江之濱到黃河兩岸,從潼關到山海關,各地搶抓農時,精心組織夏收、夏種和夏管,風吹麥浪、綠秧成行、機器轟鳴,一幅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鋪展開來。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于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吃飯問題,更是“國之大者”。當前,全力打好一“收”一“種”這場硬仗,確保夏糧豐收到手、秋糧播足管好,是端牢“中國飯碗”,穩住農業基本盤,更好發揮“壓艙石”作用的關鍵之舉。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麥熟一晌,貴在爭搶。在安徽,今年“三夏”期間,計劃總投入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7萬臺,建設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852個、烘干中心567個、區域性農機中心204個,建立應急作業隊765個,滿足搶收搶烘、災后搶種、應急植保等服務保障需要,全力以赴保障小麥豐收到手,實現顆粒歸倉,當地小麥將集中在10天內搶收完畢……“三農”大忙時節,農時緊、農事重,一臺臺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農機裝備成為農民好幫手,不僅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生產效率、效益大幅提升,對戰勝汛情、確保“龍口奪糧”“蟲口奪糧”也意義重大。此時夏收疊加汛期,各地要調足人力和機械,把1650萬臺農機裝備的“好鋼”用在夏收的“刀刃”上,充分準備、協調指揮、科學調度,以如履薄冰、如坐針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變“豐收在望”為“豐收到手”。
土地是“根”,良種是“魂”。在江蘇,小麥在田面積近3600萬畝,預計6月中旬進入收獲尾聲。目前,已調配各類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等15萬臺(套)。在麥收保障服務方面,提早做好準備應急救災工作,省市縣鄉鎮均設置機收保障熱線電話,通過完善四級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體系,確保成熟一塊收獲一塊。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端牢“中國飯碗”積蓄賦能。同時,還要緊扣“種”字,抓住墑情條件,盡可能擴大下一茬種植面積,力爭在最佳播栽期內完成農事,實現秋糧穩面提質。
一雙手,在田埂間播下希望;兩只腳,在土地上踏出未來。農業農村部組織各地積極應對短時降水天氣影響,加強跨區機收組織調度,確保農機運輸通行順暢,搶抓農時加快麥收進度,保障及時烘干晾曬。目前,黃淮海麥收8省已建設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1090多家,儲備了一批移動式烘干機、履帶式收獲機等應急作業機具,全力以赴奪取夏糧豐收。在黑龍江,鐵路插秧專列如期開行,助力農資農具農民順利“入場”……打好“三夏”生產硬仗,是爭分奪秒顆粒歸倉、是挖掘潛力種足種滿、是精心管好增產增收,是抓實抓好抗旱保苗、病蟲害監測防控等工作。各地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為手中端牢“中國碗”、碗里裝滿“中國糧”,扛穩肩上的重任作出最大的擔當。
禾苗昂首,生長豐收;麥芒埋頭,沉潛希望。讓我們以奮斗的姿態邁向新征程,在沃野良田上書寫更加美好的“豐”景!(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