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在材料領域專門有一個事業部,他們就像‘星探’,主責主業就是在全國各地找好的科研項目,如果對方也想把技術產業化,再對接引入轉化。”近日,《新華日報》報道了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如何鏈接創新資源和需求的相關做法。專利轉化運用是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力量既有專業判斷又有較高公信力,由他們甄選科創項目并立項扶持,有利于搭建起融通創新與產業的“鵲橋”。
除了科創“星探”,我省不少地方也采取了類似創新做法。南京對存量有效專利進行盤點評價,篩選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專利,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將其與企業需求高效匹配;揚州通過技術經理人這個“科技紅娘”,兩年促成上百樁校企合作“好姻緣”;無錫市產研院通過項目經理制,吸納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的關鍵人物加盟成果轉化全鏈條。如果將科技成果與產業化應用的漫長距離比作一條河,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人和機制就像是河間行船的“擺渡人”。這樣的機制和平臺越多,成果轉化的道路才越暢通無阻。
近年來,盡管我國創新能力已有顯著提升、科創成果不斷涌現,但科創與產業“兩張皮”現象依舊明顯,不少科研機構仍存在“為創新而創新”傾向,很多投入重金的科創成果因難以“落地開花”而慘遭“擱淺”。一邊是科研成果“藏在深閨無人識”,一邊卻是企業“眾里尋他千百度”——一些亟待技術支撐的企業和項目很難找到合適科技成果,又缺乏自主研發的實力。研究院通過設立專門事業部,有利于彌合研發與生產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資源錯配。
在科技高地深圳有這樣一個說法:穿實驗服的和穿西裝的人在同一棟樓工作,一個技術問題可能在電梯交流中就能解決。這形象闡釋了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的效用。科技與產業是互為需求、彼此促進的關系,科創成果的實際應用既可以引導更多資金和科研力量投入科技創新中,為科技創新注入更多源頭活水,同時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場景,也能為檢驗和完善創新提供天然“試驗場”。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經濟學家科明認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它們采用工業技術的速度和強度。地區間競爭與之類似,科技高地的比拼,不只是投入了多少資金、產出了多少創新性成果,同樣看重我們能否將多少既有成果從“書房”推向“廠房”、從“書架”推向“貨架”。江蘇科創資源豐富、大院大所集中、產業集群眾多,材料需求端、供應端高度集中,搭建好技術、產業與市場的橋梁,讓科創成果更好落地應用,是充分發揮江蘇資源稟賦優勢的前提。
當前,科技創新正走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江蘇正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創新活動的技術和資金密集程度前所未有,那種先研發后轉化的傳統科創模式亟待改變。展望未來,多一些“產業星探”“科技紅娘”、技術和市場間的“擺渡人”,才能避免更多科技產出被束之高閣,才能讓更多無形“知產”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