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萬千氣象看中國丨南京新濟洲的“幸福三變”

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 孫秦旺)水杉林郁郁蔥蔥將綠意“鋪”滿島嶼,成群的白鷺或翱翔高空或淺水踱步,江豚時不時從水中探出圓滾滾的腦袋……日前,記者從江蘇省南京市江寧濱江開發區碼頭乘渡輪登上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一幅“人退綠意生,魚鳥結伴歸”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折射出近年來南京長江大保護的成果。



島上的“居民”變了

先坐車,再乘船,然后再換電瓶車。當記者登上這座江中小島時,滿眼都是兩個字:神奇。

江水環抱,綠意翻涌,新濟洲上,滿目蔥蘢。蓮葉之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雉已經早早遷徙而至,亭亭玉立,鳥鳴交錯呼應,啾啾啁啁、嘟嘟噠噠……好不熱鬧。



作為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新濟洲這個南京第三大洲,比起八卦洲和江心洲,猶如秘境,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此洲在何處。

回溯歷史,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宣教員張皖寧告訴記者,過去的新濟洲,是隸屬江寧區銅井鎮的一個村,每逢大汛,村民們就得防范洪水威脅。

2000年11月,江寧對島上住戶實施“生態移民”,這座島開啟休養生息模式,全面退出生產生活功能。現在,野生動物,220多種鳥類才是島上的“新居民”。

如今的新濟洲,上島公路從碼頭修到核心區便戛然而止;生物多樣性展示館為半藏地下的覆土建筑,酷似植被豐富的山丘;除科研和科普教育相關工作,其他人員非必要不允許上島……力爭把人為對生態的干擾降到最低程度。



帶記者爬上高高的瞭望塔,張皖寧指著東北方向的濕地介紹:“到了秋冬季節,這兒就熱鬧了,成群的候鳥會陸續遷徙來越冬,很多是瀕危品種。去年12月,2.5萬多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就聚集在新濟洲上。”

鳥兒們緣何紛紛在新濟洲安營扎寨?

張皖寧給記者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第一年新濟洲只來了4只小天鵝,它們覺得這里天敵比較少,食物比較充足,回去在鳥類中‘宣傳’,第二年就來了100多只,現在每年已經達到300多只,它們不會說話,但是會用翅膀投票。”



鳥兒的選擇,就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有力佐證。觀測數據顯示,去年冬天,大約6萬只冬候鳥抵達新濟洲;上萬只花臉鴨在藍天飛舞;300多只小天鵝在江邊踩著砂石覓食……截至目前,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內各類生物資源共有1704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57種(其中動物50種),Ⅰ級保護6種(包括黑鸛、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胸鹀、中華鱘、長江江豚),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3種、易危物種9種、近危物種7種。

漁民的“身份”變了

與島上“居民”一同變遷的,還有沿岸漁民的“身份”。

江寧區居民余金發16歲就在江寧銅井公社魚苗廠當漁民,33歲那年,他攢錢買下第一艘機動捕撈船,成為個體捕撈戶。他曾經以為,自己這輩子都會在江上“討生活”。

“過去新濟洲上的人主業是打魚,住在洲上的、江邊的也大多是靠江吃江。”皮膚黝黑、瘦瘦高高的余金發告訴記者。

2019年,南京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當年10月底,包括余金發在內的江寧51戶個體捕撈戶、1家捕撈生產單位全部退捕轉產上岸。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江寧段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打了一輩子魚,突然叫停,余金發和他的漁民伙伴們一開始都有些“舍不得”,可聯想到“30多年前一網能撈上滿滿一大網的刀魚,一度難覓蹤跡”,大家又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在政府幫扶下,江寧區勞動年齡段退捕漁民全部實現動態就業率100%。

在街道的引導下,余金發還加入了“長江守望者聯盟”,從“捕魚人”變成“護江人”。每天早上他都會騎上電動車去巡江,偶爾碰到有人架起魚竿垂釣,他就上前勸阻。

“現在水清了,長江中的魚兒越來越多,像江豚這樣的珍稀魚類過去很難看到,現在也明顯多起來了,休養生息的長江和小島正越變越好。”余金發說。

沿線的環境變了

原住民全部搬遷后,新濟洲開始了持續十年多的生態修復之路。

一邊污染退,累計拆除、整治長江岸線“散亂污”企業52家、8.5萬平方米;一邊生態進,綠化造林、環境提升1.84萬畝,19.08公里濱江岸線蝶變。綠意盎然的新濟洲因為出色的生態環境,獲國家林業局授牌,成為南京市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長江中下游第一家獨具特色的江河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



(慈湖河口改造前后對比圖)

如今,從高空俯瞰,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郁郁蔥蔥,宛如鑲嵌在滾滾長江上的一顆“綠寶石”。站在新濟洲對岸的江堤眺望,一條綠色生態長廊順江鋪陳。

為了建立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監測長效機制,新濟洲生物多樣性展示館安裝了一部“最強大腦”,巨大的屏幕通過全洲74個生態監控點,24小時檢測監控著綠洲上的一舉一動,大到空氣、濕度、水質等指標,小到飛鳥的微小振翅,數據同步傳輸到濕地生態監測大數據平臺,濕地公園實現智慧化管理,為制定生態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公園里,一組航拍展板用影像記錄著這里的生態變遷:第一張攝于2003年,新濟洲“披”著斑駁的“外衣”,褐色的是裸露的地表,塊狀紋路是人工分割的農田;最后一張攝于2021年,人類活動留下的“印跡”已經被大自然彌合,綠地綿延。今年的最新測繪數據顯示,公園的濕地率已從最初的39.98%上升到69.9%。

“除了濕地修復之外,我們還積極推進濕地碳匯工作,新濟洲2022年比2019年濕地碳匯新增3.09萬噸,相當于1.5萬輛小汽車的碳匯量。如今,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展現南京、江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張皖寧說。

作為長江進入南京的“第一站”,新濟洲之變既是從靠江吃江到擁江護江的發展理念之變,也折射出南京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堅定決心。

部分素材由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提供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