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罐群——中國海油鹽城濱海“綠能港”項目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全部建設完工。同日下午,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綠能瀛”號在“綠能港”完成首次卸液……
向海而興,逐綠前行。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立足港區優勢,搶抓發展風口,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持續挖掘“綠電+冷能”獨特資源稟賦,將LNG的潛力逐步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打造“綠色能源之城”路上勇毅前行。
△全球最大風電試驗平臺投運暨電氣風電濱海基地首臺機組下線
掘金冷能,開辟零碳新藍海
眺望濱海港片區,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的10座“氣墩墩”最為引人矚目,這些LNG儲罐的總罐容達到了250萬立方米。當全面投產后,其液化天然氣的年處理能力將達到600萬噸,能為整個江蘇省的民生用氣提供長達28個月的保障。
使用LNG需要先將其“敷熱”變成氣態,才能進入國家管網對外輸送,在此過程中LNG會吸收熱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冷能。正是這些豐富的冷能,吸引了那些致力于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能源發展的“碳路人”的目光。
“冷能是LNG中的寶貴資源,液化天然氣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中能釋放出大量的冷能,這也提供了豐富的冷能資源。”LNG冷能交換中心項目承建方負責人劉淵向記者介紹,這個在建的交換中心包含LNG換冷裝置、外管網系統、公用工程系統,通過回收和利用LNG在汽化過程中釋放的冷能,實現能量的高效轉化和利用,該項目預計今年十月正式投入運營。
聊起冷能的利用,劉淵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不同于其他資源,冷能資源可以多階使用,冷能交換中心可將轉換出來的冷能供凍干食品工廠、速凍冷庫、冷鏈物流等使用,還能為冰雪世界、數據中心、冷水養殖等需要低溫環境的場所提供服務,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劉淵對項目的遠期應用前景充滿信心,他感嘆道,“將那些原本被忽視,甚至被看作是負擔的LNG冷能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鏈上企業提供便利和優質的能源,這才是真正的雙贏局面!”
與冷能交換中心僅一路之隔的低碳凍干食品項目工地上同樣熱火朝天,塔吊林立,工廠1號輔房主體已經完成封頂,預計年底即可投產,待一期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16億元。
“傳統的凍干食品工廠都是采用電力制冷,耗能巨大。”投資方江蘇青禾凍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為之表示,待濱海工廠全部建成后,使用LNG冷能交換中心提供的優質冷能,每年可節約用電2.2億度,減少碳排放約20萬噸。
“除了制冷,在生產過程中必要的電力消耗也將使用風力、光伏等發電,極大地減少碳排放。”王為之自豪地說。
△江蘇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風光聚力,筑就綠能新高地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LNG產業只是濱海綠色能源版圖的一角,濱海正在以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構筑起一個多元化、可持續的綠色能源產業鏈生態圈。
近日,全球最大風電試驗平臺在鹽城上海電氣風電濱海基地投運,首臺機組同時下線。
“試驗平臺的投運,不僅為大兆瓦機組的高效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還為我國風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上海電氣集團濱海風電基地生產技術負責人俞躍榮告訴記者,隨著基地首臺機組成功下線,今后基地每年可形成生產8MW至20MW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制造能力,為鹽城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據統計,目前濱海港片區海上風電資源規劃裝機容量1060萬千瓦,海上光伏規劃裝機容量475萬千瓦。通過沿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3萬畝鹽田光伏鋪設等方式,可實現對293平方公里的濱海港片區產業項目全部供給綠電資源的能力。
風電和光伏等綠色能源生產具有波動性,如何更好地保證為園區企業穩定供給?6月20日,由三峽集團江蘇分公司投資的三峽濱海200MW/400MWh儲能電站項目順利實現全容量并網,成功吸納并發出“第一度電”。儲能電站類似一個“超級充電寶”,能夠根據電力供應需要,在用電低谷儲電、用電高峰放電,為濱海穩定綠電供給奠定堅實基礎。
不久之后,在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中,中科融能628Ah和314Ah固態電池也將實現規模化生產并下線。這是省內首批大容量固態電池正式下線,將成為鹽城在構筑綠能產業鏈上的又一次突破。
作為一種新型電池技術,固態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尤其是儲能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固態電池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壽命長等優點,相比當前的液態電池,固態電池容量保持率至少提升1.5倍。”中科融能相關負責人表示,固態電池投產將極大提升儲能電站的經濟性,為鹽城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新能源消納作出積極貢獻。
多措并舉,打通減排新循環
據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鋰電池產業規模高達940.0GWh,全球市場占有率從2016年的50%增加到2023年的78.3%。
在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中,鎳、鈷、鋰等電池制造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且需求量日益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建立成熟的鋰電資源回收體系形成內循環成為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江蘇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落戶濱海縣沿海工業園就是該縣研判產業發展,及時布局落子的重要一環。天能新材料專業從事退役鋰電池的回收、處置和再利用,現已獲得工信部退役鋰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雙白名單認證。預計今年年底投產后將具備年處理10萬噸鋰離子電池能力。
“我們從退役廢舊電池中萃取鎳、鈷、鋰等金屬,綜合回收利用率可達95%以上。年金屬回收量約等于減少礦山開采量96萬m^3,同時所需的耗能僅為礦山開采的六分之一。”江蘇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負責人張愛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其減排功效,“項目投產后,每年因此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于672萬株樹木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循環經濟無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它并非減排的唯一選擇。在追求低碳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一套優秀的碳管理體系同樣能夠發揮關鍵作用。
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依托北京冬奧、杭州亞運綠電溯源實踐經驗,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全面記錄綠色電力生產、交易、消費等各環節信息,實現園區綠色電力全生命周期可信證明與多維全景展示,并基于物聯設備監測信息,精準跟蹤碳流,實現碳管理智慧化,從能源利用、原料制備、成品加工、倉儲運輸、循環利用等每一個環節開展極限降碳,真正將“全鏈減碳”落到實處。
“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它既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把握的機遇。”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負責人表示,正在構建中的園區碳池將提供更好的碳管理服務,積極助力企業跨越碳壁壘,持續增強地方低碳競爭優勢,為鹽城在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中搶占有利地位。
周創 張雅婷